圖:公共事務提供
撰文:醫學教育室 徐誠澤
我是徐誠澤,也可以叫我 Jier。學生時期取得電子工程學士與教育研究所碩士學歷,擅長跨領域整合與專案推動。過去曾在教育部青年署擔任行政助理,負責青年見習與工讀計畫、社群網站小編、新聞撰寫、教育訓練、行政事務及各類特殊性專案執行等業務,累積了豐富的溝通與教育規劃經驗。
離開公部門後,投入捷安救護車公司擔任隨車救護員,將過去助人的初衷實踐於醫療現場,也深入體會第一線醫護工作的重要與挑戰,這段經歷也是成為我跨入醫學教育的契機。
圖:許昱裕繪
圖:朱玉芬攝
說明:左→右 放腫科鄭鴻鈞醫師、黃達夫院長、蔡玉真醫師、簡哲民醫師 (圖/簡哲民提供)
世界上有多少癌症病人,疼痛的感受就有多少種,即使是同一位病人,他的痛覺也可能隨時在改變。會讓癌症病人感到疼痛的原因有許多,常見會造成較持久疼痛的原因,包括腫瘤壓迫神經、發炎反應、血管通道受阻而引起血液循環不佳、身體內某器官或管道受阻、癌細胞轉移至骨頭而引起骨折等。此外疼痛也可能因治療而引起,如手術後會經歷開刀本身引起的疼痛、術後因缺乏活動而導致肢體僵硬,或者藥物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便祕、口腔破皮。而由生理疼痛所引發的沮喪、緊張或焦慮等心理層面的痛苦,也是癌症病人常面臨的狀況。
撰文:胃腸肝膽科 ∕ 謝秉翰醫師
隨著西方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普及,大腸癌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以往約九成的大腸癌患者為50歲以上,屬於「晚發性大腸直腸癌」;然而,近年來50歲以下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明顯上升,這類病人即被稱為「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由於這個年齡層普遍對身體異常症狀警覺性較低,且多數人未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導致病情容易被忽略。醫師在面對年輕患者時,也較少將癌症列為優先考量,常使得從出現症狀到確診耗時較長,確診時多已進展至較晚期階段。
相較於晚發性大腸直腸癌,早發性大腸直腸癌較常發生的部位在遠端大腸,其中以直腸最為常見,與女性相比,男性罹病風險相對較高。病人常見症狀包含腹痛、血便、腸道習慣改變(皆為遠端大腸腫瘤的典型表現)。家族史是重要線索,約3成病人皆有一等親罹患大腸癌。研究更指出,每6位早發性患者中即有一人帶有高外顯性基因(High Penetrance Gene),其中約一半與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症候群(HNPCC),也就是林奇症候群(Lynch syndrome)有關。
【重要消息】自2025年5月1日起,本院門診掛號系統全新改版為號碼式掛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