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朱玉芬攝
撰文:胃腸肝膽科 ∕ 謝秉翰醫師
隨著西方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普及,大腸癌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以往約九成的大腸癌患者為50歲以上,屬於「晚發性大腸直腸癌」;然而,近年來50歲以下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明顯上升,這類病人即被稱為「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由於這個年齡層普遍對身體異常症狀警覺性較低,且多數人未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導致病情容易被忽略。醫師在面對年輕患者時,也較少將癌症列為優先考量,常使得從出現症狀到確診耗時較長,確診時多已進展至較晚期階段。
相較於晚發性大腸直腸癌,早發性大腸直腸癌較常發生的部位在遠端大腸,其中以直腸最為常見,與女性相比,男性罹病風險相對較高。病人常見症狀包含腹痛、血便、腸道習慣改變(皆為遠端大腸腫瘤的典型表現)。家族史是重要線索,約3成病人皆有一等親罹患大腸癌。研究更指出,每6位早發性患者中即有一人帶有高外顯性基因(High Penetrance Gene),其中約一半與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症候群(HNPCC),也就是林奇症候群(Lynch syndrome)有關。
撰文/和信醫院外科部泌尿外科 林育鴻資深主治醫師
日前美國前總統拜登傳出罹攝護腺癌,並已轉移骨骼的消息,引發國際關注,同時也再次提醒世人:男性不可忽視攝護腺癌的威脅。尤其在台灣,攝護腺癌的發生率逐年攀升,根據國健署最新發佈的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已成為男性十大癌症中,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三名,每年新增病例接近萬人,而大多數病人在診斷時已是晚期。但您知道嗎?有一項腫瘤指數可以幫助提早發現攝護腺癌,那就是攝護腺特異抗原(PSA)。PSA是目前已知與攝護腺癌關聯性最強的腫瘤指數,對男性而言,它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篩檢工具。
圖 : pch.vector on Freepik提供
圖:Sam Schooler on Unsplash提供
圖:朱玉芬攝
【重要消息】自2025年5月1日起,本院門診掛號系統全新改版為號碼式掛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