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概論

文/陳建志醫師(大腸直腸外科)

癌症篩檢計畫已見成效

根據國民健康署發佈的2016年癌症登記,大腸直腸癌仍蟬連第一名,男女合計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仍然是最高的,一年的新發生病例數超過15,000人。從2008年開始,政府進行了糞便潛血反應篩檢計劃,如同所有癌症篩檢一樣,目的是希望找到早期的癌症。2008年開始篩檢時,確實造成初次診斷大腸癌的比率升高,從2008年到現在,今年是第一年開始看到大腸直腸癌每十萬人的發生率下降,雖然幅度並不大,但是也證明篩檢的效果,開始反映在總人數下降。

其次,從2008年開始篩檢之後,我們發現大約四年後也就是2012年,因為篩檢而發現的大腸癌,整體而言,治癒率會上升,死亡率會下降。臺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在沒有篩檢之前,初次診斷就已經非常嚴重的,例如第四期的比率,原本是在20-25%之間,但在篩檢之後,下降到約15%。雖然大腸癌發生率還是很高,總人數還是最多,但是病人分布開始往較輕微的區塊移動,也就、臨床上發現有更多的病人是屬於零期癌,一期癌或二期癌,而第三期與第四期的比率,隨著篩檢的效果漸漸出來,尤其第四期比率可以看到明顯下降。

糞便潛血檢查

目前臺灣地區設定的糞便潛血檢查標準是五十歲到七十四歲的人。去年美國有一篇報導,來自類似癌症登記的美國政府單位,建議把癌症篩檢年齡往下降,降到四十五歲甚至是四十歲,原因是因為看到很多年輕的大腸直腸癌病人。其實臺灣原本設定的年紀是五十歲到七十歲,後來提高到七十四歲,兩年前也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把年齡往下拉到四十五歲,甚至比照乳癌標準,如果有家族史,應該更早,也許四十歲就開始篩檢大腸直腸癌,但後來受限於經費並沒有這樣做。目前為止,還是設定五十歲到七十四歲的成年人,如果在兩年內沒有接受過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或是大腸鏡檢查,就符合採集糞便接受檢查。基本上臺灣有能力執行的單位,亦即,符合國家設立的點,非常非常的多,從衛生所到各級診所,各級醫院都可以做。如果呈現陽性反應,後續就需要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

這個部份是比較困難的。回到前述,如果以數字來解釋,一千個人去做糞便潛血反應篩檢,會有六十個是陽性的,這六十位假設都做了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直腸癌的比例約是百分之五,也就是大概有三個人真的罹患大腸直腸癌。我們最在意的問題就是所謂的陽追率,也就是當病人是陽性反應,我們追回這些病人來做大腸鏡的比例,事實上偏低,目前大約一半左右。這是因為,多數人對大腸鏡會有恐懼感,或是排程耽擱很久,擔憂檢查過程很辛苦等,如果沒有做無痛麻醉,多數人會對過程覺得害怕。健保目前依然無法提供麻醉給付,這一點也是必須要再改進的。

治療方式日新月異

疾病的治療,挑選正確手術方法非常關鍵,但這需要依賴詳細收集資訊,尤其是在疾病初期,把疾病整體狀況分析清楚,然後挑選對病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和信醫院在二十幾年前,是全臺灣對大腸直腸癌病人做多科模式治療的第一家醫院。運用國外新的治療觀念,我們對於比較嚴重,局部腫瘤比較大,侵犯比較廣泛的病人,會先進行化學治療再加上放射腺治療,把腫瘤縮小,然後再動手術。在那個年代,我們得到的好處是,大幅提升了疾病治癒成果,也減少了疾病未來復發的可能。後來全世界的醫院都往這方面發展,這個治療模式也就成了近年來對局部進展期直腸癌的治療準則。

然而,當疾病發現越來越早,疾病很嚴重或非常晚期的病人越來越少,大家開始反思,是否需要對這些相對早期的病人,投入這麼多的資源,或是在他們身上做這麼多治療?因為治療固然能夠提升疾病療效,但是同樣的也會加重病人的負擔,甚至增加長期的後遺症,例如放射線治療,可能會讓肛門功能變差,或是周遭原本正常器官的傷害。因此,這幾年開始,我們把努力的重點放在早期或相對早期的病人做更細緻的分類。我們將這些病人進一步區分,哪些病人做這些治療會有幫助。若某些額外治療沒有幫助的,我們就不需要做那麼多,而是回到直接以手術處理。

另外,現在的手術技術已非三十年前可同日而語。無論是微創手術,機械手臂手術,我們都可以達到比三十年前更好的品質與結果。當手術結果對某些人的效果非常好時,我們也減少了這些病人因為接受其他治療的後遺症。所以整體而言,幫助病人制定好的治療策略,除了考慮病情之外,我們也會考慮到科技與藥物的進展。例如現在有許多新的藥物出現,包括標靶治療,包括非常熱門的精準醫學免疫治療,這些都會慢慢的改變整個癌症治療的樣貌。所以,幫助病人制定治療計劃時,我們也不斷的求知更新,或許現在覺得理所當然的觀念,一兩年後會因為新的證據與新的療法出現,而有不一樣的想法。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若非早期的病人,則需加上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治療等輔助療法。

直腸癌的復發率相當高,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病人在手術後會產生骨盆腔內局部復發,常常導致病人極大的痛苦以及醫師診療上的困難。

若在手術前給予放射線及化學藥物同步治療,以縮小癌瘤,可增加可切除率,減少復發率及提高存活率。

近年來很多標靶藥物應用於癌症的治療,本院腫瘤科在這類藥物的使用經驗很多,發現對部分轉移的癌症患者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以多科際整合治療癌症可以使癌症的預後改善,在此一現代的治療模式中,大腸直腸癌可以算是相當早,也相當成功的癌症之一,不惟使直腸癌的局部復發率減少,且可以保留肛門,改善生活品質,使病患之存活率增加。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可以分為無症狀的一般大眾的篩檢及有疑似症狀患者的檢查來討論。最常使用的篩檢檢查是糞便潛血。自從大便潛血檢驗使用於臨床上來偵測大腸癌後,已有許多的研究證實了大便潛血反應對大腸癌篩檢的價值。三個前瞻性的研究,指出每年的大便潛血反應可降低15-33%的大腸癌死亡率。三個回溯性的研究,亦指出可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或發展成大腸癌。如果篩檢檢查的結果有可疑之處,或您有某些症狀,您將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

結腸直腸癌的症狀包括︰

  • 腸子習慣的變化:例如腹瀉,便秘,或者持續多天的糞便的縮小
  • 在如廁之後,還想再上一次廁所
  • 直腸出血或是糞便中有血
  • 腹痛
  • 虛弱和疲倦

您有這些症狀並不意味著您有癌症。但是您需要跟您的醫生討論以確定病情。您也可能有結腸癌但沒有任何症狀。

如果有任何理由懷疑罹患結腸癌或直腸癌,醫生將詢問您有關您的症狀和危險因素的問題(詢問醫療病史)並且做身體檢查。然後,您將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以瞭解是否確實罹病,以及擴散的程度。

  • 糞便潛血檢查
  • 軟性乙狀結腸鏡、大腸鏡
  • 鋇灌腸法
  • 驗血
  • 切片檢查
  • 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核磁共振顯影,胸部X光
  • PET掃描(正子放射線攝影法)

手術治療 手術發展 藥物治療 放射治療 治療成果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仍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若有淋巴或其他器官轉移的病人,則需加上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治療等輔助療法來改善其預後。
一般認為若罹患直腸癌必須做人工肛門,而心生恐懼,然而近年來,因醫療器材及手術技術的改善與進步,在大腸直腸外科的領域也有相當大的突破與發展,除了針對疾病本身的治療外,也會考慮到術後的維護及注意病人的生活品質。譬如肛門保留手術的發展,使得以前必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的病人,可保留下他們的肛門,同時能維持正常的排泄功能。在以往直腸癌癌瘤長在距肛門口七公分內,就需做直腸肛門切除手術及永久性人工肛門的病人,現在可藉著腸道自動吻合器的幫忙接起來,維持正常的排泄管道,有些更低位的直腸癌癌瘤(距肛門口五公分內),切除後還可以將上端的大腸直接接合於肛門上,免除永久性人工肛門的不便,同時由於對骨盆腔解剖及生理的深入了解,手術中對神經的辨認及保留,使得手術後排尿及性功能方面的障礙也大大地減少。

本院90%原必須切除肛門的病人得以保留。但是直腸癌的復發率相當高,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病人在手術後會產生骨盆腔內局部復發,常常導致病人極大的痛苦以及醫師診療上的困難。若在手術前給予放射線及化學藥物同步治療,以縮小癌瘤,降低癌症期別,且可增加可切除率,減少復發率及提高存活率。也有一些癌瘤在距肛門口一公分到三公分處的病人,在做完術前的放射線及化學藥物同步治療後,經施行肛門保留手術,將癌瘤完全切除,同時保留了病人的肛門,這可說是直腸癌治療的一大突破,對病患而言是一大福音。在本院約有百分之九十原來必須切除肛門的病人,因而得以保留肛門,免除了終生與人工肛門為伍的不便與痛苦。

有些腸癌癌瘤太大,侵犯到鄰近重要的器官而無法切除時,則必須施行糞便通路改道的手術,如腹內分流手術或人工肛門手術,經改道手術後,大便阻塞的症狀就可緩解。總之,大腸直腸癌不管大小、位置、症狀、發生時間的長短,只要不附著於其他重要器官,在病人的情況許可下,都應儘可能切除,即使有遠處肝、肺或骨骼的轉移,就光以癌瘤本身的切除而言,即能免除癌瘤的出血、阻塞或穿孔,避免貧血、腹脹及排便頻繁等困擾,對改善病人日常生活的品質,確實有助益。

一般來說,癌症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手術切除,是可以根治的,大腸癌也是如此。依 據本院的臨床統計資料,如果大腸或直腸癌其癌症期別是第一期,表示癌瘤仍在腸壁以內,五年存活率超過百分之九十;第二期其癌瘤侵犯到腸壁表面,五年存活率 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第三期其局部淋巴腺已有轉移,五年存活率仍超過百分之六十,如果手術切除乾淨,全部平均約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可以治好,其預後可說相當良 好,切勿諱疾忌醫,耽誤治療的時機。在大腸癌手術後,最容易產生復發或轉移的時間是兩年,五年以後再發生復發或轉移的就很少,因此五年存活率並非表示只能活五年。

目前手術治療的趨勢是傾向於更積極性的切除,除了將癌瘤及其局部淋巴腺或侵犯之器官儘可能切除乾淨外,對於遠處肝或肺的轉移也儘可能的切除(metastatectomy)。近年來對於只有肝臟轉移而無法切除之病患,可先應用最新的標靶治療藥物,減少腫瘤的範圍及大小,在部分病患可獲得切除的機會,進一步延長存活期。

 


 

 

回首頁

大腸直腸癌的手術發展

直腸外科/陳建志醫師
最後編輯:2019.05.28_09:06
手術原則不變,工具與技術提升
外科手術就是把腫瘤切除的過程,當中有很多必須遵循的原則,包括腫瘤切除乾淨,切除範圍大小,淋巴組織移除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標準等。過去三十年來,以大腸直腸癌的手術而言,這些原則從未改變,改變的是,我們如何把這些原則做得更好。也就是,在遵循治好疾病的原則下,如何透過不同的工具,讓病人受到的傷害減到最小。最明顯的例子是,過去很多直腸癌病人,必須面臨永久性人工肛門的問題,但以現在的手術技術,需要做永久人工肛門的機率已經非常非常的低了,這就是一個進展。

大腸癌手術-腹腔鏡手術是主軸
傳統的開腹手術就是把肚子打開,製造一個很大的傷口。大概在1987年距今約三十年前,在文獻上發表了世界上第一個腹腔鏡手術的案例報告,這就是現在所謂微創手術的開端,當時所發表的是一個相對簡單的膽囊切除手術。如今,以腹腔鏡進行膽囊切除術,已是標準做法,不會再有人動用很大的開腹手術。以大腸來說,1993年距今約二十年前,出現了第一個案例報告。發展初期,用腹腔鏡做大腸的微創手術,遭遇了很大的挑戰。醫師經歷了長時間傳統手術的年代,傳統手術已經做得非常完美,改用腹腔鏡進行手術,會有相當困難的學習曲線出現。發展初期同時也遭遇了很多質疑,包括腫瘤是否切除乾淨?切除範圍是否足夠?是否對疾病的治療結果產生影響等?不過這一些爭議在2005年左右就塵埃落定了,之後就不再有人討論這些問題,因為2000年到2005年間,全世界包括美國、歐洲、紐澳地區,有好幾個臨床實驗,針對數百到上千的手術病人,進行了手術方式的隨機分配研究,結果證明傳統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對於治療大腸癌沒有差異,也就是說就癌症的治療效果來說,沒有誰優於誰,兩者達到的效益是一樣的。 這個結果其實是符合專家們原先的預期,因為手術的原則基本上是一樣的,我們只是確定新方法是否能把這個原則做好。當手術技術達到一個水準,透過腹腔鏡就能達到跟傳統手術一樣的效果。但腹腔鏡手術額外得到的好處是:傷口變小,術後疼痛減少,恢復變快,住院天數縮短等。所以,大概從2005年後,腹腔鏡手術就變成全世界治療大腸癌的標準優先選項。當然,它還是有極限性,包括太胖的病人,腫瘤太嚴重的病人,或是腹腔曾經經歷過多次手術導致沾黏的狀況,採用腹腔鏡在這些病人身上進行手術就會遇到困難,導致無法在相同原則下完成手術,而必須採用傳統的開腹手術。

直腸癌手術
直腸的解剖學構造較特別,前方是女性的生殖器官或男性生殖泌尿道器官,左、右及後方則是重要的神經血管構造或是骨骼組織,在骨盆腔相對狹小的空間裡做手術,難度原本就很高。進一步來說,考量到男女骨盆腔結構不同,不同體型胖瘦的病人也都有很大差異,所以若病人屬於較為肥胖的男性,要進行直腸癌手術會是相當困難的。這也是為什麼過去直腸癌病人會有較高比例需要做永久性的人工肛門,因為不把肛門口保留住而整體切除,相對來說是較簡單的做法,但對病人的傷害當然也是最大的。

從2005年開始,目光轉到直腸癌的治療。用微創手術去做直腸癌手術是否會比傳統手術好,甚至得到更多的好處呢?美國、歐洲,紐澳地區分別積極進行臨床實驗,2010年到2013年間結果陸續發表,研究發現,用腹腔鏡做直腸癌手術,非但無法達到不亞於傳統手術的治療效果,其中幾個臨床研究甚至發現癌症治療結果似乎還略差,讓大家非常失望。這也導致後來有關直腸的手術,就分別以「工具的發展」與「基本策略的改變」兩個層面進行發展。

工具的發展-機械手臂
美國直覺外科公司發展出一套協助外科醫師進行手術的機械手臂系統,就是大家現在所熟悉的達文西機械手臂,採用微創手術的思維模式,透過精巧的器械,更清晰的視覺,符合人體工學的操作模式等,期待能在機械手臂的輔助下,以微創手術的方式模擬出更近似於傳統手術的手術做法和結果,甚至更好!達文西手術器材從2000年開始發展,現在已經是第四代機器了,和信醫院在2015年也購入這一台機器。

我會把機器手臂定義為一個創新的工具,但是它並不是一個革命性的手術,如同前述提及三十年來,手術原則並沒有改變,機器手臂只是想要把這個原則做得更好。但是我們也知道,機器手臂多年來在市場上是獨占廠商,所以價格非常昂貴。2017年開始,這家公司擁有的一些專利權,已經陸續到期了,所以就我目前所知,接下來有三到五個外科的機器手臂,在未來幾年陸續要問世了。當這個市場有多個競爭者時,就會有良性的發展,價格也會因此而下降。

至於機器手臂手術是否提供了直腸癌手術比較好的結果呢?醫學界進行了一個全球性的研究,對比機械手臂手術與傳統的腹腔鏡手術,2015年相關報告發表了,但結果一樣讓人失望,研究結果顯示機器手臂並沒有達到預期中更優越的結果,雖然在較為肥胖的病人身上,機器手臂可能比較好,但如果不是肥胖病人,用機械手術跟腹腔鏡手術並沒有太大差異。儘管如此,但我相信機械手臂是一個現代工業發展的趨勢,各行各業都會開始使用機械手臂來替代一些工作,所以這個工具還是會繼續的進步。我們人類的手和三十年來所使用的腹腔鏡器械,其實都已經面臨到發展的極限,很難再進步了。現階段雖然機械手臂沒有出現更好的結果,但也許三五年後,隨著機械手臂的進展,例如未來的機械手臂肯定能做的更小更精緻,動作更細緻靈活,攝影系統更好,甚至超越了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影像,那將來的結果可能就會不一樣了。

基本策略的改變-經肛門直腸腸繫膜全切除
直腸癌的治療,還有另外一個方向就是,我們不使用機械手臂,但是我們想出一個和傳統手術完全不一樣的手術策略。以往我們進行手術的時候是經過腹部,然後必須處理到直腸的底端,非常靠近肛門口這個位置,這個大概是人體腹腔中最遠的距離,當然,越遠就越難做,手術難度就越高。2011年開始出現一個想法,2013年起在全世界引起風潮:既然最遠的地方是手術最難做的地方,那何不反過來做呢?與其從腹腔去處理最遠的距離,不如反過來從肛門口去做手術,讓原本最遠的位置變成最近的地方。這個思維很久以前就出現過,但是受限於當年有限的醫療器材,沒有辦法實現。這個做法發展出來之後,全世界的專家取得共識並稱之為「經肛門直腸腸繫膜全切除」。

和信醫院累積最多經肛門直腸腸繫膜全切除手術經驗
和信醫院是目前臺灣,甚至可能是全亞洲,累積最多經肛門直腸腸繫膜全切除手術經驗的單一醫院。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全世界的醫師都非常熱衷學習這個技術,簡單來說,當沒有機械手臂這類昂貴的工具來做手術時,經肛門直腸腸繫膜全切除就可能是最佳的手術方式,可以改善許多原本經腹部手術所必須面臨的難題。這個手術方式也還有其它的好處,包括保留肛門的機率更高,腸道吻合的妥善率提升,病人術後功能損傷的程度下降等。

舊思維改了,新科技也迎頭趕上,但是新的作法是不是能帶來更多的好處,會需要嚴謹的科學實驗來驗證。為了證明經肛門直腸腸繫膜全切除的臨床價值,歐洲自2016年底開始主導進行一個全世界的臨床研究,目的是要證明經肛門直腸切除,會比經腹部的微創手術(採用機械手臂或是使用腹腔鏡)來得好。全世界各地的知名醫院都爭取參與此項臨床實驗,和信醫院是亞洲第一間獲准參與的醫院,於2018年起開始加入。預計五年後,就會得到結果,到底經肛門直腸腸繫膜全切除手術對直腸癌的治療,是否能具革命性的帶給病人更多的好處,甚至改變直腸癌手術治療的歷史。

外科醫師永不停止思考
現代醫學的進展依賴的是創新的想法,以外科手術為例,如果有一天我做一個手術,但是不需要在病人身上製造任何傷口,這會是我們的夢想,當然這一切的創新必須建立在不對病人造成額外傷害的原則上。人體與外面相通的地方就是兩處,一個是嘴巴,一個是肛門口,當然尿道器官也算,但是尿道洞太小了,能進行的手術步驟很有限,當然女性還有一個生殖道,也是一個可行的通道。我們透過這些孔道去做的手術,就叫做自然孔道手術。但也有些人認為這個做法的必要性有爭議。舉例而言,以往我們做一個簡單的闌尾炎切除手術,我可能在右下腹開一個五到十公分的傷口,傳統年代可能需要花二十分鐘或四十分鐘,漸漸的,我們有了腹腔鏡,我們在肚子上製造三到四個洞,一個洞的大小約一公分,然後去做手術,開完刀後病人腹腔上會有三四個洞,可能需時跟傳統手術差不多。如果連這四個洞都不想要,那該怎麼做呢?從嘴巴伸一個器材到胃,把胃打穿一個洞,然後就進到肚子裡面去,再把闌尾炎切掉,把闌尾從嘴巴拿出來,再把胃的洞補好,這約要花三個小時以上,所以值不值得這樣做,當然是見仁見智。不能改變的是,外科醫師永遠都在思考,在結果相同或是更好的前提之下,如何讓病人的創傷變得更小。經肛門口去做手術,便是一種自然孔道手術,這幾年來此項手術,之所以讓相關的外科醫師趨之若騖,爭相學習,主要是因為這是第一次在大腸直腸的手術治療上,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當然,經肛門手術並不是完全經肛門的,其實也是要經腹部做一些事情,才能夠達到最好效果,沒有完全經肛去做,但已經是大大的改變了剛才提到的,對於很困難的直腸癌,傳統以來一直不是傷口大小的問題,而是怎麼開都開不好的問題,但是經肛門去手術,幫助我們治療的品質大幅的提升了。

新的醫療科技需要科學與時間佐證療效
可能大家都會對新的醫療,新的工具,新的藥物充滿期待,但是否就一定比舊的好呢,其實需要證據,需要時間考驗。所以,醫師應該做的就是,我們必須替病人把關,什麼樣的治療才合乎科學證據,合乎實際需求,甚至必須考量經濟上的合理性,然後才讓病人去做。能夠免除病人額外的花費負擔最好,但是如果付出了額外的代價,我們就希望這個付出的代價能夠相對得到更多的好處。所以,我對醫療創新的想法是,醫師有責任也有義務,不斷的去學習新的事物,我們想做的是能夠幫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療結果,但是同樣的,我們也要替病人把關,而不是認定新的或是貴的就一定比較好。

醫療的進步將不可能轉化為可行
醫學上有很多的進展,不是單靠一個實驗就得到結論,會需要很多的實驗,上述類似的實驗,美國在進行,中國也在進行。中國大陸有些特殊的背景,他們長久以來,機械手臂是一個被限制使用的工具,原因很多,在此不贅述。所以,2013年經肛門直腸腸繫膜全切除手術這個技術出現後,中國大陸大概是全世界最熱衷學習的國家之一,因為他們沒有機械手臂,若要提昇治療品質,經肛門去做幾乎是最好的選擇。針對一個臨床上的議題來說,如果很多的實驗結果一樣,都是正面的,那就表示這個方向是正確的。所以,醫療的進步是不會停止的,我們相信機械手臂會越來越好,外科手術的創新也會越來越多。經過腦力激盪帶來的科技進步與創新的思維結合後,一些外科醫師原本覺得做不到的,慢慢的都會變得可行。

 


 

 

回首頁

大腸癌藥物治療:

大腸癌第三期及高危險的第二期病人,在手術後可以考慮術後的化學治療,以降低復發延長存活。在具有肝或肺單純的轉移,若可以進行手術,則可以考慮接受術前化學治療;有些病人可以先用化學治療將轉移的腫瘤縮小後,可由原先無法手術達到可以手術的程度。傳統化學治療加上標靶藥物,在不同的臨床狀況下可以選擇(並且考慮腫瘤基因型態)。

進展性疾病的藥物治療,其選擇必須考慮之前所用過的藥物治療。

直腸癌藥物治療:

局部腫瘤較大且/或區域淋巴結侵犯的直腸癌病人,手術前同時給予化學與放射線治療,可以提高腫瘤治療反應與括約肌的保留,術後再繼續給予化學治療。在具有肝或肺單純的轉移,若可以進行手術,則可以考慮接受術前化學治療;有些病人可以先用化學治療將轉移的腫瘤縮小後,可由原先無法手術達到可以手術的程度。傳統化學治療加上標靶藥物,在不同的臨床狀況下可以選擇(並且考慮腫瘤基因型態)。

進展性疾病的藥物治療,其選擇必須考慮之前所用過的藥物治療。

 


 

回首頁

實施放射治療之原因及成功率:

直腸癌雖然是以手術為主,但因腫瘤位於骨盆腔的關係,對於局部晚期的病人會先給予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後再手術。手術後再依病理期別,給予不同程度的化學治療。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後,有許多病患是可以保留肛門。本院於1990-2007,接受治療的直腸癌病人共985人,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4.8%, 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53.3%。

放射治療的步驟與範圍:

第一次準備放射治療我們稱做定位,主要是把腫瘤的範圍以及附近正常組織在電腦上標示出來。在定位時我們會先幫您做皮膚定位點的標示以確保接下來放療位置的一致性。整個定位的過程約需半小時,同時要喝水脹膀胱。

當作完定位步驟以後,您的醫師會在您的電腦斷層裡找出腫瘤的位置及正常組織的相關範圍,接著再找出適當的治療角度以避開正常的組織,以給予腫瘤最大的劑量且讓正常組織接受最少的劑量。電腦治療計畫一般需要3-5個工作天才能完成。在完成治療計畫以後您會被要求再到我們部門來核對這個治療計畫的正確性。如果治療計畫與您本人完全吻合,我們就開始進行為期5-6週的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星期一做到星期五,每天治療的時間會依您的需求固定在一定的時間內(實際治療時間約十分鐘,請在治療前二十分鐘喝水脹膀胱),此時只有您一人在治療室內,務必放鬆心情,靜躺不動。在這5-6週的時間,您每週會有一次的門診。主治醫師會跟您詢問治療的副作用。

放射治療期間的副作用、風險及可能之處理方式:

直腸癌的放射治療,目前以體外放射治療為主,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副作用比手術後再放射治療副作用小,且一般而言副作用不大,放射治療本身不會引起疼痛。依照國外較具規模的醫院及本院的報告經驗,放療照射患部在放射治療開始三至五週時,約有 2 – 40 %病患可能會引起短暫可恢復的輕微症狀如:腹瀉、頻尿及照射患部皮膚乾癢黑, 一些病患因合併化學治療會有嘔吐症狀,此些症狀在放療結束一至二週可復原。

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後,有許多病患是可以保留肛門。尚未停經的婦女,因放射治療會永久傷害卵巢功能,引起停經及不孕。男性的精子數量也可能受到影響,可考慮於放射治療前保留貯存精子。

非常少數的病人會有放射治療的長期副作用,主要為放射線造成的泌尿道纖維化,腸壁微血管增生或細胞病變,及性功能障礙等,因此病人須要定期追蹤,若有臨床症狀或生活品質上的影響,則會給予適當的醫療或藥物。

 


 

回首頁

結腸直腸癌病人數在本院居第三位,以2007年為例,新病人數佔全國2.1%。

治療原則,病人可概分為結腸癌與直腸癌。結腸癌以手術為主,再依術後的病理報告給予不同強度的化學治療。直腸癌雖然也是以手術為主,但因腫瘤位於骨盆腔的關係,對於局部晚期的病人會先給予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手術後再依病理期別,給予不同程度的化學治療。本院的手術已進步到腹腔鏡微創手術,病人的復原比傳統手術快速許多。

治療成果

1990-2007年間首次確定診斷為結腸直腸癌,且之前未曾在院外進行相關治療者共2,010人, 其中男性1,095人(54.5%),女性915人(45.5%),年齡中位數61歲(分佈18-93歲)。期別分佈, 以本院資料看來,初診斷時有超過一半(56.3%)已經是第三期或第四期的癌症病人,各期別五年存活率如表一、圖一; 代表早期診斷以及早期治療,仍有很大努力空間。

結腸癌

第二期結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對於有腸穿孔、淋巴管侵犯或細胞分化不良的病人,則會建議病人作手術後的化學治療。1990-2007年間僅接受手術而未有化學治療的病人共164人。追蹤期間中位數為58個月(分佈1-175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83.7%,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9.5%;同時期,第二期病人手術後有接受化學治療共73人,追蹤期間中位數為68個月(分佈8-215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95.3%,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81.9%。因此本院將來研究的方針,將針對第二期結腸癌病人研究是否都應該接受化學治療。(圖二)

對於有淋巴結感染的第三期結腸癌病人,1990-2007年間,共有213人接受手術及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追蹤期間中位數為52個月(分佈3-220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80.9%,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6.5%;同時間有淋巴結感染的第三期結腸癌病人,有52人僅接受手術而未接受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追蹤期間中位數為62個月(分佈6-178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71.1%,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50.0%(圖三)。

直腸癌

直腸癌的治療原則,是在術前依據核磁共振結果診斷是早期或局部晚期病人。如為早期病人,則直接手術,再依術後的病理報告給予後續的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

分析1990-2007年間全部直腸癌病人的存活率,接受治療的直腸癌病人共985人,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4.8%, 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53.3%,(圖四)。

術前依核磁共振檢查,判定為早期病人,直接進行手術,1990-2007年間共有531人,其中371人沒有給予後續的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追蹤期間中位數為46個月(分佈1-197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73.3%,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5.7%;其他160人手術後,依術後的病理報告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追蹤期間中位數為46個月(分佈1-197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72.1%,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2.5%。

術前依核磁共振檢查,判定為局部晚期的病人,1990-2007年間共有349人接受術前合併化學放射線治療,追蹤期間中位數為48個月(分佈5-201月),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71.1%,十年的整體存活率為52.8%。(圖五)。

與國內外資料的比較

本院病人追蹤至2008年底止,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4.8%。如與衛生署公佈台灣2002-2006年男性、女性結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48.3%、52.7%相比較,本院同時期五年存活率分別為62.1%、66.0%(表二)。

若與美國流行病監督及最終結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公佈之1999-2005年男性、女性結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65.3%、65.0%相比較,本院同時期五年存活率分別為63.0%、62.9%(表三)。

心理社會支持 緩和醫療 癌症護理 營養補充 疼痛 復健


癌症的衝擊

罹患癌症面臨到生命威脅,對身體與心理都是一個極大的衝擊。剛獲知得到癌症、癌症復發、以及無法再進行治癒性的治療時,都是情緒障礙容易出現的時期。在剛剛被診斷為癌症罹患者時,一般人通常會因為驚嚇,腦子突然一片空白,完全無法感受周遭發生的事物。有些人會自我否認,不相信自己會得癌症,懷疑是不是醫師診斷錯誤。有些人會情緒憤怒,自忖一生並沒有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會得到癌症。有些人會「討價還價」,雖然承認自己罹患癌症,但是在接受醫師建議提出的治療方案中,猶豫不決。更有些人會心情沮喪,憂傷自己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這些情緒會很自然的來來去去一段時間。

但有不少的病人會持續心神不寧、患得患失,整天在想到底治得好治不好,害怕治療的副作用,或是擔心會造成家人的負擔,壓力大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也可能會出現失眠、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或是失去希望等症狀,需要專業的協助。

情緒壓力篩檢

國內外的研究顯示大概有將近50%的癌症病人都可能有情緒壓力的問題,但是在我們醫院,身心科醫師接觸到的病人,大概只有8%。因此我們採取主動篩檢情緒壓力的方式,定期由主治醫師或護理人員來詢問病人的情緒狀態,利用「情緒溫度計」來測量~以病人的情緒是最平穩的狀態當作0分,情緒最有壓力、最困擾、當作10分,由病人自我評估目前在幾分。超過一定的標準我們就會有社工師去探訪關心病人,必要時也會轉介給身心科醫師來協助病人。

心理、社會、靈性的照顧

壓力與癌症的形成雖然沒有確切的研究支持,但是透過心理支持與社會支持,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存活都有正面的影響。身心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主要的協助對象為情緒困擾持續存在,影響到日常生活者。適當的心理支持、團體治療、放鬆訓練、與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情緒,增進生活品質。社工師則可以協助癌症病人暨家屬共同解決因疾病所帶來的情緒、心理、家庭、經濟及社會等相關問題,減輕癌症病人內在與外在壓力,以增進醫療效果為依歸,為病人建構安全的社會支持網絡。

病友支持團體

目前本院也已經開辦各種類型的病友團體,藉由病友互相的支持與資訊分享,能夠減少壓力,增進對疾病的適應。目前有大腸直腸癌、頭頸癌、甲狀腺癌、骨髓移植/血癌的病友支持團體、紫羅蘭(乳癌病友)關懷聯誼會。另外有由臨床心理師主持的病友與家屬的放鬆團體,以及乳癌疾病適應團體。[病友團體報名表,Word,45KB]

每一個癌症病人都有其個人的特質、經歷、信仰、價值觀及對世界的看法,靈性層面的照顧即是關注到每個人的獨特性,去了解與看重除了癌症之外病人的全貌,也就是人性的一面。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協助病人在疾病之中,找到個人的意義價值與希望。

病情告知

雖然獲知得到癌症是心理上相當大的衝擊,但是大部分的病人都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與病人溝通病情與治療方針,是尊重病人與建立醫病關係的基礎。和信醫院把「治癌」二字列入院名,就很明白地告訴大眾,這是一所積極治療而且不隱瞞病情的醫院。因此醫護人員會以適當的方式與病人告知病情。

寫給家人

家人與親友最能為癌症病人做的事是支持與陪伴。支持的意義在於不論在癌症的哪一個階段,週遭的人可以傾聽與尊重病人的需求,給予心理與物質的支援。陪伴的目的是讓病人感到溫暖而不孤單,與病人同在就是一種重要的正面力量。

癌症不僅影響病人本身,包含病人的整個家庭系統內的成員都直接受到癌症的衝擊,除了生理,癌症病人及家屬的心理暨社會層面更是受到遠大的影響。家人在照顧病人的過程當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狀況,避免因過度投入而造成情緒耗竭的情形,必要時也可尋求專業的協助。

 


回首頁

甚麼是「緩和醫療」?

「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或「安寧療護」,是世界各地都在努力推廣的照顧理念與模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2年發表的定義,緩和醫療照顧對象為罹患威脅生命之疾病的病人和他的家屬,透過多科整合團隊之合作,對病人因疾病產生的身、心、靈問題進行早期偵測、詳細的評估和適當的處置,以達到預防和減緩痛苦,改善病人生活品質的目標;支持、陪伴家屬在至親生病過程中和往生後的調適。簡單來說,就是提供罹患威脅生命之疾病(如癌症)的病人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照顧。

接受「緩和醫療」≠ 沒有希望、或等死

許多人認為接受緩和醫療就是「甚麼都不做」、「等死」。其實,緩和醫療並不是「消極醫療」。 緩和醫療的重要原則是:積極處理病人的各種身、心、靈問題; 協助病人和家屬調適;用更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因疾病所帶來的變化、甚至死亡,以達到生死兩相安。

甚麼時候需要「緩和醫療」照顧?

很多人認為「緩和醫療」是末期病人停止所有治療時才需要,其實並不然。癌症病人即使正接受各種癌症治療,只要有身、心、靈症狀或問題需要更專業、全面的照顧,都可以請本團隊幫忙。

和信醫院沒有安寧病房,要如何得到「緩和醫療」照顧?

本院目前雖然沒有獨立的安寧病房,但2000年已成立「癌症關懷照顧團隊」,成員包括緩和醫療專科醫師、身心科醫師、個案管理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宗教師和志工,共同合作提供全人、全家、全程照顧。

針對住院中的病人,因應不同之需求,本團隊可提供共同照顧(即與原主治醫師合作,共同照顧病人)、或直接照顧(主治醫師轉為緩和醫療科醫師)服務;非住院中但行動不便的病人,經過評估後可安排安寧居家服務,個案管理師會定期至家中探訪,評估病人狀況、更換管路等,減少病人因往返醫院所帶來的不適。

無論是住院中或門診的病人,若有需要可以請您的主治醫師幫忙照會「癌症關懷照顧團隊」(住院中)或預約緩和醫療專科醫師的門診。

 


回首頁

癌症護理

 


回首頁

癌症與飲食相關性

其實誘發癌症的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化學藥物、環境因素、輻射線、空氣汙染、以及飲食。根據研究指出其中至少35%的癌症是因飲食引起,如肺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乳癌、胃癌,跟飲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若要降低罹患各種癌症的機率,首先應養成一個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美國國家研究所也發現,只要遵循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就能大大減少癌症的發生。

而三大營養素與癌症的關係,主要與食物攝取量的多與不均衡有關。攝取量過多所造成的熱量過剩,會導致脂肪細胞的堆積,而攝取不均衡將使身體內分泌系統失調,可能使某些依賴內分泌的癌症發展或被加強。
飲食相關的致癌因子,分述如下:

熱量攝取過多:

根據研究顯示高熱量高脂肪的攝取量與癌症的發生率成正比,而且在動物實驗也發現過量餵食的老鼠不僅癌症發生率增加,也加速腫瘤進展的速率。美國癌症學會研究調查亦指出,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40%或以上者,得癌症的機率較同年齡、體重正常者高出許多。

脂肪:

目前已經證實脂肪攝取超過總熱量的30%,會增加癌症罹患機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反式脂肪酸,目前廣泛用在西點和油炸食品,如洋芋片、炸雞、麵包、餅乾等食物。市面上常見的氫化植物油、乳瑪琳、烤酥油、均為反式脂肪酸。研究指出每增加反式脂肪酸熱量2%,就會提高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罹患機率。

調理食物不當:

食物經高溫油炸、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化合物,此化合物具有致癌性,與呼吸道、腸胃道癌症相關。所以應該改變烹調方式以及減少攝取燒烤過的肉類。

亞硝酸鹽:

添加在香腸、火腿、臘肉等肉類加工品中,主要作用是保存食物並增加風味與色澤。但亞硝酸鹽若添加過量或長期大量食用,則可能增加致癌的風險如食道癌、胃癌。

黃麴毒素:

農作物在收穫、儲藏、加工中容易引起黴菌汙染進而產生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更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常發生在花生、玉米等農作物。

癌症治療期間常見飲食問題及處理對策

癌症病人常見因治療的副作用,造成的飲食問題與處置如下:

噁心、嘔吐

  1. 少量多餐。
  2. 避免太油、太甜的食物。
  3. 在起床前後及運動前吃較乾的食物。
  4. 避免同時攝取冷、熱的食物,否則容易刺激嘔吐。
  5. 食用酸味、鹹味較強的食物可減輕症狀,嚴重嘔吐時,可經由醫師處方,服用止吐劑。
  6. 飲料最好在飯前30~60分鐘飲用,並以吸管吸食。
  7. 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前2小時內應避免進食,以防止嘔吐。

腹痛、腹脹

  1. 避免易產氣、粗糙、多纖維的食物,如豆類、洋蔥、韭菜、馬鈴薯、牛奶、碳酸飲料。
  2. 避免刺激性的食品和飲料。
  3. 食物溫度不可太冷或太熱。
  4. 正餐中不要喝太多湯汁及飲料,最好在餐前30~60分鐘飲用。
  5. 勿食口香糖,進食時勿講話以免吸入過多的空氣。

腹瀉

  1. 少量多餐。
  2. 採用纖維量少的食物,以減少糞便的體積。
  3. 注意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並多選用含鉀高的食物,如蔬菜湯、柳丁汁、蕃茄汁。
  4. 避免攝取過量的油脂,油炸食物和太甜的食物。 腹瀉嚴重時,需考慮使用清流飲食。
  5. 避免食用牛奶及乳製品。
  6. 設法排除可能引起腹瀉的心理因素。

便祕

  1. 多選用含纖維質多的蔬菜、水果、全穀類、全麥麵包等。
  2. 多喝水或果汁。
  3. 每日應有適度的運動,也可詢問醫師或物理治療師,了解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4. 如果仍無法改善便祕問題時,可詢問醫師是否使用軟便藥物來幫助排便。

口乾

  1. 乾的食物可配合大量的湯或飲料。如麵包、饅頭、餅乾等可配合牛奶、茶、咖啡、果汁或以燴飯、湯 麵、肉羹等一起食用。
  2. 食用冷或溫的食物,太甜、太熱、辣、含酒精的飲料應避免。
  3. 烹調時增加適量油脂或以半流質的方式有助吞嚥。
  4. 隨身攜帶水壺,增加多次的小口飲料,茶加檸檬汁可減低口乾的感覺。吃東西後一定要漱口。

白血球減少

  1. 處理食物的前後與進餐前,須以肥皂洗淨雙手。
  2. 使用砧板的前後,需要清洗乾淨。
  3. 保存食物需注意,熱食應維持溫度於60℃以上。
  4. 解凍食物須在冰箱或微波爐中進行,並立即烹煮,勿在室溫中放置過久。
  5. 避免生食或烹煮不完全的食物,水果需削皮後食用。
  6. 飲用煮沸過的水,避免食用生水。
  7. 攝取適當營養。

黏膜發炎或口腔疼痛

  1. 選擇質地柔軟、細碎的食物以助於咀嚼、吞嚥。
  2.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碳酸飲料、酸味強之果汁(如檸檬汁)、調味太重之辛香料、粗糙生硬的食物(如炸雞)。
  3. 可改變食物製備方式,例如可將食物剁碎、利用芶芡、或以食物攪拌器將食物攪打成流質,以利吞嚥。
  4. 需要經常漱口以去除食物殘渣及細菌,保持口腔衛生有助傷口癒合。
  5. 需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以利傷口癒合。

食慾不振

  1. 讓病人充分了解適當進食及營養的重要性,宜鼓勵攝取足夠量的食物。
  2. 在身體舒適的時候多進食,如接受化療之前或兩次治療之間。
  3. 少量多餐,每1-2小時可吃少量正餐或點心,並訂下進食之時刻表,若感覺到餓時,可隨時進食。
  4. 可於用餐之前使用控制症狀的藥物,如止痛藥或止吐藥物。
  5. 高營養濃度的食物或喜愛的食物應優先進食。
  6. 可於正餐時間吃固體食物,等點心時間再補充液體食物,可避免過度飽脹感。
  7. 佈置舒適、愉快的用餐環境,也可與家人或朋友一起用餐,良好的用餐情緒可促進食慾。
  8. 盡可能參與日常活動,飯前可稍作散布以促進腸胃蠕動。
  9. 隨時準備各式點心飲料,以方便補充營養。

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原則

建議每天要攝取六大類的食物,因為沒有單一種食物含有身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素,況且治療期間的癌症病人對於熱量及蛋白質的需要量也比一般人多,所以必須依據所接受的治療種類以及病人的狀況來做調整。營養師也可能建議使用市售的商業營養配方,以提供治療期間所需的蛋白質、熱量以及其他營養素。

建議可以多方嘗試新的食物,而營養師也會在做完營養評估後給予個別化的飲食計畫,如果有任何飲食上的問題時,可與他們討論。

對於癌症的病人,需要配合病情狀況,提供適當的營養治療。

主要目的:

  1. 預防體重減輕或挽回已減輕之體重。
  2. 減少因治療產生的損傷並促進建造新的組織。
  3. 增加對治療或感染的抵抗力。
  4. 促進復原並保持消化機能。
  5. 減少副作用及預防因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

飲食重點是充份補充蛋白質及熱量。

原則:

  1. 飲食要均衡,維持良好的營養及適度活動,以保持體重、增強抵抗力。
  2. 少量多餐~~胃口不佳時,少量多餐可攝取較多的營養。
  3. 鼓勵烹調要注意色、香、味,因味覺的改變,可加糖、或檸檬汁以引起食慾。
  4. 充份的熱量及蛋白質~蛋白質每公斤體重約1.2~~1.5公克,肉類、蛋、魚、牛奶、豆等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都可替換食用。
  5. 避免過量的糖及脂肪~易嘔吐、反胃。
  6. 適量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
  7. 用餐氣氛要愉快。
  8. 勿迷信補品,聽信民間傳說以免延誤病情。
  9. 建議癌症病人,如有任何營養問題,應立即請教您的醫師或營養師。

癌症常見飲食Q & A

Q:素食適合治療中的癌症病人嗎?

A:良好的營養支持能有助於提升對治療的承受力、維持身體正常機能與增加免疫力,因此癌症治療期間應攝取足夠熱量、蛋白質與均衡多樣化的飲食,以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所以   並不建議在治療期間改為吃素。
但若因為宗教信仰或其他因素仍須素食時,則建議採取蛋奶素為佳。因為組織修補、白血球數回升均需要熱量及蛋白質的支援。而採取蛋奶素食者飲食中包含了蛋、奶、豆類或是高蛋白的飲料,再搭配食用多種顏色食物,產生互補作用有助於營養素均衡攝取。
而素食者良好的脂肪酸來源:可藉由使用含豐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烹調用植物油與攝取全穀類、堅果類獲得。還要特別注意油、鹽、糖與加工製品的攝取量應適當勿過量,並多吃深綠色蔬菜、堅果類、未精緻的天然食物與遵守毎日五蔬果原則,以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

Q:吃太多太營養會促進癌細胞增長嗎?

A:癌症病人多數都有一個相同的疑惑,就是「治療過程中,如果吃的多營養太好就會被強悍的癌細胞吸收,反而促使腫瘤快速增長及擴散惡化……」這一類的流言,但究竟實情如何呢?事實上,營養太好,會「養肥」癌細胞, 造成癌症快速生長的說法,是不正確的觀念。
相反地,癌症病人應該多攝取蛋白質和熱量,主要的原因在於治療期間病人需要體力,而且要增加身體修復的能力,蛋白質和熱量攝取量都要比沒生病以前更多。
此外,當營養不足時,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的效果也會變差,不容易發揮抑制癌細胞的效果。因此,營養的質與量均不好時,並無法「餓死」癌細胞,只是讓癌細胞變得比較不活躍,同時也影響到正常細胞的活性,因而降低康復的機率。
為了保持體力進行治療,醫師會特別叮嚀癌症病人的熱量攝取應比生病以前多百分之二十,同時為了修補因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而受傷的組織,蛋白質的攝取也要比沒生病以前多。不過,除了想辦法提高蛋白質和熱量的比例外,癌症病人仍然應該盡量做到均衡飲食。
參考資料

  1. 美國癌症協會
  2. 王麗民(2003):「癌症期間飲食處方」。台北市:二魚文化。
  3. 行政院衛生署(2006):臨床營養工作手冊

 


回首頁

疼痛

癌症疼痛的程度與癌症的種類、疾病的階段以及患者本身對痛的忍受力有關。

一、痛是什麼?

答:痛是一種足以讓你覺得不舒適的感覺,這種不舒適的感覺可以是很輕 微的,也可能嚴重到深切地困擾您。痛它僅可由經歷它的人來定義它 ,而無法藉由其他人來檢查或證實。但是假如您感覺到疼痛,您就必 須將您所經歷的疼痛向醫護人員描述,好讓他們可以幫助您減輕疼痛 。 疼痛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急性的疼痛通常是較為嚴重,但持續的時間較短,它常暗示著身體的某處正受到傷害。而慢性的疼痛 可以是輕度的也可以是重度的,但它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

二、什麼是引起癌症病患疼痛的原因?

答:事實上並非所有的癌症病患都會經歷疼痛,然而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可以引起癌症病患的疼痛。疼痛可以是因為治療而引起的,譬如病人在 開刀後會經歷開刀本身引起的疼痛。甚至疼痛也可能是與癌症本身完 全無關,例如肌肉扭傷、牙痛、或頭痛等。癌症疼痛的程度與癌症的 種類、疾病的階段以及患者本身對痛的忍受力有關。持續數日或更長久的癌症疼痛,可因以下原因發生:

  1. 腫瘤壓迫神經。
  2. 發炎或炎症反應。
  3. 血管通道受阻而引起血液循環不佳。
  4. 身體內某器官或管道受阻。
  5. 癌細胞轉移至骨頭而引起骨折。
  6. 開刀的後續作用,因缺乏活動而導致僵硬,或者藥物的副作用,如 便秘、口腔破皮。
  7. 對疾病的非身體性反應,如緊張、沮喪或焦慮。

三、有些人覺得痛實在是很難向別人描述

但是若能試著去以文字把它表達出來,別人就更能知道您的感受,譬如說可以用持續地痛、捏痛或 刺痛來形容疼痛的情形。您的醫師或其他醫療人員需要知道有關您的疼痛的資料如下:

  1. 您覺得是什麼地方痛?
  2. 什麼時候開始痛?
  3. 您是怎麼痛的?尖銳的痛?還是鈍痛?抽痛?還是規律的痛?
  4. 您的痛有多嚴重或有多強烈?
  5. 什麼可以緩解您的疼痛?
  6. 什麼會讓您覺得更痛?
  7. 您曾試過什麼方法來緩解疼痛?那些是有用的?那些是無效的?
  8. 依照過去的經驗,您若有疼痛時,您會怎麼處理?
  9. 您的痛是一直持續的嗎?若不是,一天或一星期痛幾次?
  10. 每一次疼痛持續多久?
  11. 請不要猶豫於和醫療人員討論您的疼痛情形,因為只有您才能瞭解您 自己真正的感受。

四、目前有二種廣泛被運用的解除疼痛的方法:

 

  1. 藥物性疼痛解除法:適當地使用藥物,它可以很安全地解除疼痛。
  2. 非藥物性疼痛解除法:這也稱之為非侵入性的疼痛解除法,通常這 些方法幾乎沒有副作用,而且也可以和藥物合併使用。 本手冊僅著重於藥物性疼痛解除法,非藥物性疼痛解除法則將另書說明。

 

五、有那些藥物可以用來解除疼痛?

答:用來解除疼痛的藥物,我們稱它為止痛藥。止痛藥的作用是在神經系 統上達到止痛的效果,但卻不會導致意識喪失。因為止痛藥無法影響 到引起疼痛的原因,所以它只能暫時性地止痛;它是將疼痛壓制到一 個您可以忍受的程度。

目前有二類的止痛藥可用來解除疼痛:

  1. 非麻醉性止痛藥:此類藥物用於減緩輕度到中度的疼痛
  2. 麻醉性止痛藥:此類藥物用於減緩中度到重度的疼痛

六、如何最有效地使用藥物以使其能達到解除疼痛的最大效果?

答:在疼痛還沒發生前就先預防它的發生,是控制疼痛的最好方法,而且 這樣可以使所需要的止痛藥劑量降到最低。 不要害怕承認您有痛的感覺,當您整日經歷疼痛達到某種程度時,您就應該要按時服用止痛藥以防疼痛的產生或惡化。對於輕微的疼痛, 一天按時吃三至四次止痛藥,比等到疼痛發生時才吃止痛藥來得容易 控制疼痛。有些患者會認為對於疼痛應該忍到無法忍受時才吃藥,然 而當您在等待時,疼痛的程度會增加,您不但花了許多時間在不必要 的等待上,並且可能需要更大劑量的止痛藥或更強的止痛藥才能達到 止痛的效果。

 

七、疼痛Q&A

臨床研究顯示,嗎啡用在醫療上,其成癮性是微乎其微。若有親朋好友擔心此問題,可以提供這一份資料給他們閱讀,讓他們也有正確的觀念。

嗎啡沒有上限,可以在需要時,增加劑量,仍然有效。

1.擔心成癮與擔心被認為成癮

答:嗎啡對人體的藥效可以分為很多種,比如止痛、改善呼吸窘迫症狀、產生欣快感等。若是用在醫療方面改善身體不適症狀,是不會成癮的。臨床研究顯示,嗎啡 用在醫療上,其成癮性是微乎其微。若有親朋好友擔心此問題,可以提供這一份資料給他們閱讀,讓他們也有正確的觀念。

2.吃了嗎啡會一直想睡覺、頭暈,怎麼辦?

答:少部份的病人剛開始使用嗎啡時,確實會經歷想睡、頭暈、嘔吐的情形,但這不適的情形會漸漸適應而消失。如這些症狀在一段時間後,仍造成困擾,可以用其 他的藥物來克服這些症狀。

3.癌症的疼痛是很難被控制的,藥物可以控制多少疼痛?除了藥物之外,還有哪些控制疼痛的方法?

答:依據文獻報告,癌症的疼痛用藥物就可以控制,有80%以上的成功機會。另外比較困難控制的疼痛,仍有其他非藥物的方式,像神經阻斷,電刺激或其他物理 治療方式等,也可以用來控制疼痛。

4.所有不同類別的癌症都免不了疼痛,非用止痛藥不可嗎?

答:疼痛是癌症病人很常見的症狀,但並不是每位癌症病人都會如此。有些癌症是不會引起身體疼痛的,所以也就不需使用止痛藥。

5. 使用嗎啡意味病情加重、瀕臨末期或死亡?

答:使用嗎啡是因為疼痛控制需要,與癌症是否侵犯疼痛的敏感區,如骨、神經等比較有關;而與癌症是否早期或末期無關。

6. 為了不造成他人的困擾,病人應該儘量忍耐疼痛,而不要向醫護人員仔細描述疼痛的程度嗎?

答:疼痛是一個主觀的感受,意思就是只有病人知道自己的疼痛程度。病人本身是唯一可靠的疼痛情報來源,也是醫護人員進行疼痛評估與止痛藥物劑量調整的唯一 依據。唯有病人不加保留地將自己的疼痛狀況告訴醫護人員,才得以使疼痛的控制達到最佳的效果。

7. 止痛藥會傷身體嗎?動不動就服用止痛藥,會不會壞事情?

答:癌症的疼痛是一種慢性的疼痛,意思就是癌症所引起的疼痛是一種長期而且循環性的疼痛。適當地服用止痛藥物可以截斷疼痛的循環,達到疼痛的控制。所以遵 照醫師的指示服用止痛藥物是使疼痛得以控制的最重要法門。

8. 病人應該擔心嗎啡用量太多,以後會沒藥可用嗎?

答:嗎啡沒有上限,可以在需要時,增加劑量,仍然有效。

9. 嗎啡類止痛藥會造成肝腎功能有問題嗎?

答:嗎啡類的止痛藥對於肝腎功能的影響非常地低,可以不用擔心。

10. 止痛藥是否會掩蓋疾病的進展,反而模糊了病況?

答:疼痛是疾病進展的症狀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根據。醫師可以由其它各種症狀的呈現,來判斷疾病的進展。因此,無須擔心疼痛緩解之後,掩蓋了疾病的進展。

11. 吃了嗎啡會意識不清、胡言亂語嗎?

答:適當地使用嗎啡類的藥物,極少有這一類的副作用。對一些較敏感的病人,若發生類似的副作用,醫師可視情況予以調整、減少劑量、或給予其他藥物來控制, 或轉換使用其他的嗎啡類似藥品。

12. 病人服用嗎啡,會不會醒不過來,無法與家人談話或交代遺言

答:嗎啡類藥品可以依照病人或家人的要求,調整劑量維持病人的清醒程度。病人所要交待給家人的話,應該提早在適當的時間提出,讓病人確實地知道自己的病 情,他(她)可以有很多機會與家人溝通,不致於到臨終時意識已經模糊,無法交談。此與是否服用嗎啡沒有必然的關聯。

 


回首頁

復健

現代人對現今醫療的期許不僅是救活生命,而是要活得更有品質與尊嚴,有一句話說:「醫學為生命增添歲月, 復健為歲月增添生命」,如何讓病人不僅是延長壽命,復健科更期望能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讓生命存在的更有意義及價值。

復健科特色醫療

本院復健科除提供一般生理疾病復健治療外,針對癌症病人,提供:

乳癌病人術後復健治療計畫

藉由提供階段性的運動計畫,以促進肩關節活動度、提升病人日常生活功能,及淋巴水腫預防衛教、諮詢。

上下肢淋巴水腫治療

採用現今歐美盛行的【整合性退腫治療】(CDT, Complete Decongestive Therapy)。
主要治療內容包括:

(左)下肢繃帶治療
(中)下肢淋巴水腫治療前
(右)下肢淋巴水腫治療後

 

(左)上肢繃帶治療
(中)上肢淋巴水腫治療前
(右)上肢淋巴水腫治療後

頭頸癌病人復健

提供頸肩部、臉部肌肉及口腔運動,以預防及改善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可能造成的頸部僵硬、肩部僵硬疼痛、牙關緊閉等問題。

疼痛問題處理

透過物理治療降低、改善病人疼痛問題,提供癌末安寧療護(palliative care),舒緩病人在癌症末期因疾病所帶來的疼痛,讓其有尊嚴的度過餘生。

 

復健醫療包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是利用物理相關因子和運動治療來評估及治療病人,並提供預防傷害的諮詢。
治療項目:

職能治療

走出去!你會遇見愛!

訪 談 人: 陳建志醫師 (直腸外科主任),
賴依伶醫師(直腸外科)
訪談對象: 病友(曾小姐, 呂小姐, 蕭先生),
訪談彙整: 林至常主任(院策部)
訪談日期 : 2018  7月

 

聽聽病人怎麼說,很重要

陳建志醫師:以往我們總強調要傳達什麼訊息給病人,或是我們要幫助病人怎麼去治療,卻很少聽到病人自己說出對這個疾病的想法。譬如說你在診間裡面,通常都是醫生講話你在聽,醫生很少有時間讓你去講你想講的話。我今年年初在新加坡大學參加一個活動,這個活動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找了一些在新加坡大學治療過的病人,聽講的是專業的人員,它特別強調要有很多專業的人員在場。就像我們今天這樣的一個活動,病人在分享對這些疾病的想法或者是怎麼預後,需要聽到這些分享的是專業人員,也就是說專業人員他不知道病人怎樣在想這些事情,還有病人需要幫助的是什麼。

家人過度的關心反而會變成一種壓力

問: 賴依伶醫師 :今天邀請到三位病友分享心路歷程,從一接受治療到治療結束在做化療或是後續追蹤的時候,心理的調適,怎麼度過漫長的過程。曾小姐一開始在診斷到癌症的時候,你覺得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家庭、工作、自我調適等方面。

答: 曾小姐:最大的影響應該是自我調適吧!確定是惡性腫瘤的時候,當天晚上很平靜,睡得非常好。後來我先生哭醒,把我搖醒抱著我哭,我跟他說我好累要睡覺。隔天早上醒來,我才開始去想,哇!我真的生病了。

自我調適方面我覺得有一個比較大的收穫,那時候我最常問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是我』,就是為什麼我得癌症,每天都問,想各種理由告訴自己哪裡沒有做好。但現在開始,我的念頭是『為什麼不是我』,我覺得我現在比較正向,我應該就是要得癌症的,現在開始回頭去想,的確有很多的細節是我忽略掉的,包括可能缺乏運動,自己飲食也不是非常注重。

心理調適是個很長的歷程,包括我現在還在做化療,其實每一次化療都很煎熬,不只是身體方面,而是心理上的問題。身體上化療的過程其實是沒有那麼痛苦的,心理調適是要一直不斷地告訴自己,要朝比較正面的去思考,這是最大的難關。

工作的部分,因為我請長假,現在在休息,其實是還好的,但我其實是想趕快回去工作,因為這樣我才會有動力。我有一個一歲多的女兒,她是我最掛心的,我先生也很辛苦。如果家裡有親人罹患癌症,彼此要互相支持,不要給彼此太多的壓力,適度的支持、聆聽,讓生病的人有一個把情緒釋放出來的機會,過度的關心反而會變成一種壓力。病人有時候都還要反過來去安慰別人,就會覺得我好辛苦哦,還要收拾自己的情緒去安慰別人這樣。

陳醫師: 我一直相信女性比男性還堅強,尤其是當媽媽之後應該是天下無敵。

早有癌症跡象,一直沒有正視

問: 賴醫師:呂小姐呢?在你當下得知罹患癌症的時候,心理的衝突和轉變如何,怎麼和家人溝通,怎麼克服恐懼呢?

答: 呂小姐:其實我被診斷出癌症的時候,我自己的心情沒有太大的影響,痛苦是在前面,最主要就是曾經有血便,每次上廁所的時候自己都會很害怕,所以我把我的恐懼在之前已經「用光」了。

在就診十多年前,早就已經要做大腸鏡檢查,可是我當了逃兵,所以我的腫瘤是在這十年慢慢長大的。在就診前兩、三年的時候,自己的心情其實會受到影響,因為除了上廁所會有血便外;我們公司有健檢,報告裡面就告訴我一些數字,比如說CA腫瘤的指數還蠻高的;貧血的狀況也蠻嚴重。但我一直沒有正視問題,所以在診斷出來之前,我已經上網查過一些資料,我大概也很確定是大腸癌,只是我一直在給自己洗腦,有可能是痔瘡吧!最後是因為有一次大出血我才去檢查,醫生才告訴我是大腸癌第二期,後來再看直腸外科的時候醫生告訴我是第三期。

我的心情都很平靜,可是陪我去的姐姐心理的衝擊就比我還來得大,一直沒有辦法接受,我一直要去安慰她我真得沒事,但他們不相信我真的沒事,至於我的爸爸媽媽,因為他們已經八、九十歲了,對他們我真的說不出口,只告訴他們說我長了一個小腫瘤,要去動一個很簡單的手術,手術完我就回來看你們了。一直都不敢告訴他們我得了癌症,直到做完手術的時候,可能醫生告訴我的家人說狀況我的狀況不是很好,我的姐妹才告訴我爸媽這個消息,但是沒有想到我爸媽其實還蠻平靜的,我的心情也就放鬆了。

和信登山社團大家會互相照顧互相等候

問: 賴醫師:蕭先生已經治療大概兩年多了,一定有許多想跟病友分享,協助病友正向面對癌症。

答:蕭先生:醫療資源的部分,我本身平常沒有涉獵,比較陌生。得癌症以後包括手術完以後,幫助我滿大的是和信醫院的登山隊,由癌友、家屬,社會上的一些熱心人士,共同組成這個非常特別的團體,在院策部林至常主任的帶領下,向心力也滿強的,我們每個禮拜的活動包括一般的郊山、中級山,甚至百岳 ,這兩年已經開始跨足到海外。每位山友都非常熱情參與,甚至經常有一些活動公告出來就滿額。在整個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就像剛剛陳醫師講的,其實很多女性的病友比男生更堅強。登山隊裡面很多女性山友,好勝心也蠻強的,她們一直想要挑戰自己,一方面培養自己的體力去做一個新的挑戰,一方面能夠做突破。山友不像外面一般的登山團體,和信登山社團不一樣的是大家會互相照顧互相等候,也會互相分享,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大家庭。在這種情況下,團體之間會相互感染,彼此的訊息都可以做一些分享,甚至自己一些特殊的情況可以讓別人知道,包括自己怎麼去克服預後的情形,我想這個在病友及山友之間的預後應該是滿有幫助的。

生病的時候要相信自己不是孤單的

陳醫師:蕭先生主要想告訴我們當你生病的時候你要相信自己不是孤單的,還有很多愛你的家人,也有很多願意幫助你的人,我想這是每個人在面臨自己覺得危難的時候,而且你不生病你不知道這麼多人愛你,也不知道這麼多人願意幫你。

賴醫師:今天這樣聽起來,病友們之間互相的分享,有時確實比醫療方面的醫生講的話更有效,病友畢竟是身歷其境的人,大家講起來就很有共鳴,遇到的困難也許會相似,也可以互相提供面對困難的方法,我覺得病友支持團體這是一個很棒的管道讓大家走出來,不會自己一個人孤單面對疾病。

病友好像一道光,我本來在黑暗裡

問: 陳醫師:曾小姐目前還在接受化療,在治療的過程中你最需要哪方面的協助,你覺得在醫院提供給你的幫助中,哪方面你覺得最溫馨?

答:曾小姐:來和信治療真的是很正確的選擇。從進來醫師確診,然後開刀,到個管師介入的指導,整個過程我都很安心,就是沒有慌亂的感覺,好像每個步驟都有人引導著你。開完刀很順利,我恢復得也很快,休息一個月之後就開始化療了,化療的過程也都很安心,包括我的血液腫瘤科的醫師非常細心,我住三天兩夜,醫師三天都有來看我,讓我覺得很神奇,他出現的頻率非常高! 我之前去急診的時候從來沒有醫生來看過我,來醫院就有完全是不一樣的感覺。

護理師、營養師都非常細心。我抗壓力還不錯。在飲食與營養方面,營養師也都跟我講得很清楚,包括術後的照顧,所以我只能說和信是我做得最好的選擇,來這裡就把自己交給他們,相信一個團隊會把你照顧好,可以不要再道聽塗說聽一些奇怪的治療方式。我現在就是專心把十二次化療做完,目前覺得很安心。

當然有時後情緒還是會起起伏伏,所以剛剛有提到病友分享真得很重要,我第一次在等陳醫師門診的時候就遇到一位病友,我覺得是他給我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正向能量,就是好像一道光,我本來在黑暗裡,他跟我說他有造口,可是他說他很開心,適應得很好,我那時想,哇 !這麼辛苦但他這麼樂觀,我覺得我也要跟他學習,所以病友的確很重要,將是一個比較好的溝通跟支持的管道。其他部分我覺得和信都非常的完美,我幾乎沒有任何的怨言。

面對癌症,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問: 賴醫師:呂小姐開始在做追蹤了,就是我有病人這樣跟我說,每次做在追蹤的時候,回門診要踏進我的診間之前,都很像在等待法官宣判一樣,就是告訴他追蹤的結果有沒有癌指數變高,還是出現甚麼異常啊,所以我想問,因為癌症治療只是一個段落,後面的追蹤可以長達好幾年的時間。追蹤病人的心理調適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醫生可能不會覺得病人踏進診間是一件很害怕的事情,但後來我才發現,每個回診的病人都是很害怕的,都會很忐忑不安。呂小姐這段追蹤期間是怎麼調適心情的?

答:呂小姐:我手術切除以後,都不需要去做任何化療,在追蹤期間我都會去配合,該做什麼檢查就做什麼檢查。可是說每次在做超音波檢查的時候,如果按壓特別的重,或檢查的比較久,我心想糟了,應該是有問題。

我到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雖然他每次都跟我說是正常的,但我就會問他說,為什麼每次我做超音波都超痛的而且檢查很久,陳醫師是說我門醫院的檢查會比較詳細一點,不一定是我們有問題,只是說在診間在等陳醫師來要跟我們講解檢查結果的時候,心裡我還是會怕,因為我還是會擔心萬一今天我怎麼樣了,所以我表面上都是輕鬆愉快的跟陳醫師開玩笑,可是我心裡面還是壓力很大的。

在我手術一年後,我的同事他也是得了直腸癌,而且那時候他小孩才出生半年,我自己有經驗,所以我就陪著她一起走過,甚至於我就送給她醫院送給我的 “大腸直腸癌診治照護全書”,這本書很珍貴,我覺得我要留著所以我就另外買了一本書送給她。我告訴他先把這本書看完,因為當初醫生告訴我,看完這本書,你對這個疾病你會更認識,對手術及一些你需要注意的事項會比較清楚。她也配合著做了化療,可是比較不幸的是在今年的時候,她的肝好像發現了移轉,所以她就切除了部分肝,目前他在做這一方面的化療。因為我沒有化療的經驗,可是我會常常會去關心她,我也希望她能夠堅強,讓自己陪著小孩一起成長。

在追蹤的過程,我覺得我的情緒沒有像其他病友有做化療或者是有移轉的情況心境上會比較複雜,我一直都維持蠻平靜的心情,甚至我會忘記我曾經得過癌症,我想說如果有碰到癌症,一定要及早治療,其實面對它的時候沒有想像中的困難,走過來以後,你以前所擔心的的問題都會不存在的。

走入人群後,會發現有很多關心你的人

陳醫師:我們就是希望妳們能忘了得過癌症這件事,你的人生會因為得到癌症有不同,但我們希望這個影響是正向的。

問: 賴醫師:對於新診斷的病友,或者是現在正接受治療的病友,蕭先生有沒有甚麼想法可以跟他們分享,協助他們來面對可能接下來要走的路。

答:蕭先生:我很幸運我沒有後續的化療,那也許在這一方面可能就比較沒有可以分享的經驗,可是我還是覺得說,如果發現自己身體已經有一些警訊的話,就要提早面對提早去追蹤,過去還在上班的時候,公司的年度健康檢查,現象就已經產生了,可是我自己一直去忽略它,一直找藉口不願意去面對它。當時的糞便潛血反應,他們也都會電話追蹤,要我去醫院門診,但我自己一直排斥沒有去,所以一直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在確診後一直到手術過程,如剛剛所說,自己好像完全不擔心,反而是家人在擔心,我自己一直覺得,反正醫師這樣講了,我就照著做就好了,應該不會怎麼樣,但是真正面對的是手術完以後,真得是需要面對心理建設,因為那一段時間出院以後,排便習慣改變,整個人非常消極,一直不太願意出門,整天就窩在家裡,做多就到社區中庭走走,走一走就回去了。

慢慢地,家人也一直開導我,找到機會就帶我盡量能夠一步一步往前跨、往外走,你會再接觸新的事物,要走入人群,因為剛剛陳醫師也講,在走入人群後,會發現有很多關心你的人,發現有很多你可以共同分享共同分憂的人,心理建設會慢慢的增強。像剛剛講的登山活動,出去以後每個人都是嘻嘻哈哈的,沒有人再擔心說自己過去得這個病或是現在還在化療中,完全沒有人在擔心這件事情,大家都是非常愉快的心情,每個人不管是病情改善也好或是對於以後一些身體的發展都是非常正面的。

 

陳醫師:我希望也可以透過我們的媒體的放送,讓更多人可以聽到各位很珍貴的分享,那最後我想說一句話是,一步一步往前跨、往外走,你會接觸新的事物,要走入人群,在走入人群後,會發現有很多關心你的人,發現有很多你可以共同分享、共同分憂的人永遠都會有人陪著你,我們都會有愛我們的人,為了自己,也為了愛我們的人,我們都要繼續加油

Q1︰環境危險性

有些物質看似無害但在10~20年後可能致癌。每人每日皆可能暴露於致癌物質中,應盡可能減少已知之致癌物的攝取。避免食用含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保存的肉類,如培根(火腿)及香腸。儘可能避免食用有色添加物。避免食用含有聚氯乙烯的塑膠膜或布料包紮食品並儲存。所有青菜及水果均需充分清洗覆蓋於表面的除蟲劑(如農藥)。避免食用人工甘味料。
(大腸直腸癌多科整合診治團隊)

Q2︰如何對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進行篩檢?

目前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對一般民眾而言,年滿五十歲以上者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三到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高危險群病人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每一到兩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對可疑部位做切片。對患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則應自十歲起每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直到40歲為止。40歲以後改為每三年做一次。同時也應每一到三年接受上腸胃道檢查看有無息肉。 對有大腸癌家族性史的人而言,當他有一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他應自35至40歲起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肛門直腸指檢,並且每三至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若有兩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自35至40歲起,或自其罹患大腸癌的親屬發病年齡減五歲的年紀開始,每三至五年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三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或是有一等親的親屬在30以前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考慮家族性息肉性大腸症候群或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

Q3︰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

第一類是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這些人可在大腸內看見數以千計的息肉,若不治療則百分之百會變為大腸癌。 第二類是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這些病人並無第一類病人的多發性息肉症,但有大腸癌的家族史,且發病年齡早,並可能合併其他部位的癌症,如卵巢癌、乳癌、及胰臟癌。 第三類則是以前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如罹患潰瘍炎性大腸炎,其他骨盆腔內惡性腫瘤並接受過放射線治療者,以及曾罹患大腸直腸癌並已治癒者。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年紀則是一個主要危險因子。一般認為四十至五十歲以上的人得大腸癌的機會將增加。

Q4︰遺傳性家族史

癌病中常見於遺傳性家族史的有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胃癌、視網膜神經母細胞瘤及乳癌。有家族史的人一但罹患癌病,通常發病年齡較輕,且常為多發性病灶。

Q5︰如何預防癌症?

癌病的致病原因繁多,很難找出各種病的單一原因,但若能了解各種可能致癌的原因,並盡量避免它或提高警覺,就是預防之道。

Q6︰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大腸直腸癌主要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但是對於直腸癌而言,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佔有重要角色,對轉移的癌症,目前化學藥物和新的標靶治療藥物則有很重大的進展,能幫助這些病情嚴重的病患。

Q7︰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到目前為止仍然不十分明瞭,不過多數認為可能與食物或遺傳有關。最近十多年來,台灣地區由於工商業的發展、經濟繁榮、國民所得大大地提高,以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傳統的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發生很大的改變。在食物方面,肉類、 蛋白質、脂肪的攝取量提高很多。因此,大腸直腸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遺傳方面,腸癌的家屬或癌症家族徵候群等,得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目前雖然癌症的研究有相當程度的進展,如腫瘤基因及腫瘤抑制基因的發現,但仍有許多癌化的機轉不十分明瞭。總之,腸癌的形成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絕對不是由單一因素所導致的,而且它是由多種步驟演變而成。

Q8︰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血便、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或不規則〉、痔瘡、腹痛、不明原因之體重下降、肛門出血、貧血。

Q9︰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哪些項目?

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潛血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及大腸鏡檢查。

 

 

 

大腸直腸癌團隊:

護理部  護理師
社會服務室  社工師
臨床研究室 護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