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個沒有護理師的台灣,會是什麼樣子?
清晨6點,病房靜悄悄,少了那熟悉的腳步聲,也聽不見「阿姨,我來幫您量血壓喔」的輕聲細語。護理站的燈還亮著,卻空無一人。病人的鈴聲響個不停,卻沒有人來。打針的時間錯過了,藥物的劑量也沒人再三確認。家屬愈來愈焦慮,醫師獨自忙亂,而病人,就那麼靜靜地躺在床上,少了那雙每天陪伴著他、為他張羅一切的手。
試想,一個沒有護理師的台灣,會是什麼樣子?
清晨6點,病房靜悄悄,少了那熟悉的腳步聲,也聽不見「阿姨,我來幫您量血壓喔」的輕聲細語。護理站的燈還亮著,卻空無一人。病人的鈴聲響個不停,卻沒有人來。打針的時間錯過了,藥物的劑量也沒人再三確認。家屬愈來愈焦慮,醫師獨自忙亂,而病人,就那麼靜靜地躺在床上,少了那雙每天陪伴著他、為他張羅一切的手。
編輯:朱玉芬 圖片提供:院史室
第一任放腫科主任簡哲民醫師(右)與第二任鄭鴻鈞醫師、第三任蔡玉真醫師及時任黃院長合影
從事醫療行業近50年,我將之劃分成三個15年,階段性陳述我的從醫人生。
在榮總醫院,我接受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到放腫科主任的訓練。在此期間我遇過許多不同的病人,讓我深感惋惜的是這些病人常常都是癌症末期,沒有辦法在初期就介入治療,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編輯:朱玉芬 圖片提供:院史室
曾任:孫逸仙治癌中心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護理部 督導 現任:長庚大學護理系教授
回顧在孫逸仙醫院的工作經歷,感謝當時合作團隊,無論是醫師還是護理人員,我們在最青春熱情之時,彼此支持,使我能於病房及居家護理草創階段,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照顧承諾。
在居家護理的實踐上,我們以極精簡的人力,提供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的高科技(high tech)與高人文關懷(high touch)照顧。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們便能在病人家中進行化學治療、TPN(全靜脈營養)、PCA(自控式止痛)、輸血等高度醫療技術,這些服務即便在今日,仍未完全普及於台灣的居家醫療體系。
我們陪伴許多癌末病人,平靜、安詳、尊嚴且無痛地在家中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這段經歷讓我深深以當時的醫療團隊為傲。也正是這樣的經驗,讓我在日後人生旅程中始終堅信:堅持理想,雖可能孤單、艱難,但必能喚起志同道合者共同前行。為信念付出,是值得的。
期許今日的和信醫療團隊,不忘初心,始終如一地守護癌症病人。願我們在病人身處生命幽暗谷底、最無助、最身心交煎之時,成為那道光——有人理解他們、感同身受,並願意陪伴他們一路走過,直至終程。
頭頸癌重建手術一直是整形外科中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之一。除了要面對不同結構與大小的缺損、血管狀態的差異,更需要長時間聚精會神專注在每個手術細節,每一步都充滿壓力與考驗。
然而,與其追求單純的美容手術,我選擇投入頭頸癌重建領域,與多科整合團隊攜手奮戰。對我們來說,重建的不只是外觀,更是生命的尊嚴與病人的希望。我們努力讓病友能夠在不需氣切管、鼻胃管與尿管的情況下,盡早下床復健、重拾自信,勇敢踏出醫院。每當看到病人露出微笑、昂首邁向新生活,那份感動讓所有的辛勞都化為值得。
和信醫院致力於打造一個兼具隱私、溫度與尊重的看診空間,讓病人在安心的氛圍中接受最合適的照顧。我們不僅針對主要症狀提供專業協助,也會從頭到腳進行完整的理學檢查,盡力發現病人自己可能未察覺的問題,守護每一個小細節。我深信,真正好的醫療不只是依循冷冰冰的指引和教科書,更要傾聽病人與家屬的聲音,理解他們在疾病中所面對的恐懼與不安。和信重視的不只是病情,更是病人整體的身、心、社、靈健康。我們的腫瘤團隊集結各科專家定期討論,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計畫。同時,也提供心理諮商、營養、復健與社工等全方位支持,陪伴病友在艱難路上不孤單,幫助他們找回力量與希望,重新擁抱生活。
被南部一所醫學中心診斷出患有縱膈腔生殖細胞瘤時,阿志(化名)才23歲,這是一種極具侵襲性的癌症。在醫師的建議下,他接受了標準療程,包括手術切除腫瘤、化療,甚至是預防性的放射線治療。然而,不過短短一年,阿志的腫瘤指數卻再度飆高。
醫師懷疑是原發部位復發,於是再次對阿志進行手術,但病理檢查顯示並未發現癌細胞。兩個月後,阿志開始出現奇怪症狀:舌頭一側腫脹、講話變得困難,左耳頻繁耳鳴、頭部左側後枕部劇烈疼痛,甚至連眼睛也出現飽脹感。經過精密檢查,醫師在阿志的顱底找到一顆腫瘤,證實是原發於縱膈腔的轉移性復發生殖細胞瘤。
圖:pch.vector on Freepik提供
圖:華健淵攝 (繼續閱讀…)
圖:Possessed Photography on Unsplash提供
【重要消息】自2025年5月1日起,本院門診掛號系統全新改版為號碼式掛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