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Flex
×
  • 網路掛號
    • 網路掛號
    • 掛號查詢 / 取消
    • 門診排檢查詢與更改
    • 看診進度表
    • 我的帳戶
    • 門診時刻表
    • 初診病人報到須知
    • 疫苗預約系統
    • 肺癌困難手術特別諮詢門診
  • 健檢與健康醫學
    • 健檢方案介紹
    • 個人健檢預約
    • 健檢繳費方式
    • 健康檢查需知
      • 健檢前注意事項
      • 健檢後注意事項
      • 胃腸鏡檢查前準備需知
      • 糞便收集注意事項
    • 健康醫學門診介紹
    • 常見問題
  • 醫療團隊
    • 醫師查詢
    • 團隊介紹
      • 乳癌
      • 肺癌及食道癌
      • 肝癌及上消化系癌
      • 大腸直腸癌
      • 泌尿系癌
      • 婦癌
      • 頭頸癌及鼻咽癌
      • 內分泌腫瘤(甲狀腺癌)
      • 軟組織、骨骼肉瘤及皮膚癌
      • 神經系癌
      • 血液及淋巴腫瘤
      • 血液及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
      • 兒童癌症團隊
      • 營養
      • 身心
      • 癌症疼痛
      • 加護病房
      • 緩和醫療
      • 治療後長期追蹤
    • 放射腫瘤科
    • 藥劑科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 成果與知識
    • 藥品查詢
    • 線上閱讀年報
    • 病人衛教專區
      • 藥物治療
      • 營養補充
      • 疼痛
      • 復健
      • 心理社會支持
      • 癌症護理
      • 緩和醫療
      • 手術麻醉與止痛
      • 失智症診斷與照護
      • 門診檢查須知
    • 和信醫訊
    • 病人教育頻道
    • 訂閱電子報
    • 臨床病理科採檢手冊
    • 分子醫學部採檢手冊
  • 研究與教學
    • 醫學研究
    • 活動邀請
    • 醫師/護理/醫事人員教育
    • 人體試驗委員會
    • 臨床研究受試者保護小組
    • 外院人員訓練
    • 圖書館
    • 台灣癌症病人共同照護計畫TAP
  • 關於和信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公開資訊
    • 護病比
    • 活動訊息
    • 院址交通
    • 志工招募
    • 人才招募
    • 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
    • 電子病歷推廣專區
    • 愛心捐款
    • 聯絡我們
  • 病人服務中心
    • 門診時間表
    • 病人權利義務
      • 醫療申訴與服務申訴
    • 掛號服務
      • 初診掛號
      • 複診掛號
    • 門診服務
      • 門診醫療費用
    • 住院服務
      • 病人住院須知手冊
      • 陪病與探病
      • 住院流程手續
      • 本院病床類別一覽表
    • 樓層簡介
    • 緊急病況處理
    • 病人收費項目
    • 癌症篩檢服務(公費)
    • 癌症篩檢服務(自費)
    • 成人保健、BC肝炎篩檢(公費)
    • 病歷資料申請
    •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
  • 健康共好
    • 健康關渡
    • 健康台東
    • 慢性病防治
  • Language
    • English

【和信醫訊vol.49】用一生實踐醫者初心 專訪陳啟明醫師

【和信醫訊vol.49】用一生實踐醫者初心 專訪陳啟明醫師
2025-08-182025和信醫訊和信醫訊

口述:陳啟明醫師

撰文:文教部 朱玉芬     圖片提供:院史室

在醫療領域,選擇一個合適的工作環境,就如同選擇人生伴侶一樣重要。對於一位外科醫師來說,認同感與成就感不僅是職業的選擇,也是對人生價值的體驗。在和信醫院走過了35年,在這裡我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榮總外科醫師訓練

自高雄醫學院畢業後,我於1976年進入臺北榮總擔任住院醫師,展開為期5年的新兵訓練。那段日子異常艱辛:每月值班18天,白天是住院病人的正規手術,晚上則有開不完的急診刀,即使不是值班日,也難以在下午5點準時下班,因為晚上7點得陪總醫師查房,再加上所有工作未完成前不得離院,常常回家已是晚上10點以後。隔天清晨6點,又得回到病房,為病人換藥、查看傷口、書寫病歷。時任副院長的彭芳谷教授常提醒我們:「病歷要寫得詳細,不能疏漏,一旦發生醫療糾紛,才能在法庭上站得住腳。」這樣嚴格的訓練與工作強度,已非今日多數人所能承受。

臺北榮總對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極為紮實。住院醫師前4年需輪訓各個次專科,涵蓋一般外科、胸腔外科、泌尿外科、腦神經外科、手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直腸外科與心臟外科等。每年亦須在加護病房(ICU)與急診部輪值至少一個月,並外調至婦產部及病理部學習。第5年進入總醫師階段,須實際擔任各科總醫師。除外科技巧外,行政也是學習的一環,包含如何跟醫護部門溝通協調。當年榮總外科部盧光舜主任及各科主任對外科住院醫師極為嚴格的訓練,培養出許多能從頭到腳、全方位照護病人、負責任、守紀律的全能外科醫師。

Philip Sandblom 40多年前於臺北榮總擔任客座教授,在手術室與一般外科醫師合影。由左至右,雷永耀院長、陳啓明醫師、彭芳谷院長、Sandblom教授、李建賢院長。圖片來源:取自《台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口述歷史回顧》

拍攝於1977年元旦,榮總外科部全體醫師合影留念。第一排中央為(時任)盧光舜主任,陳啟明醫師當時正值R1,位於第三排自右數第十三位。

和信醫院大有可為

1980年,我成為一般外科主治醫師,1984年前往美國耶魯大學外科部及癌症中心進修。出國前,我對乳房疾病即有濃厚興趣,也累積相當經驗,彭副院長特別囑咐我,返國後要成立乳房疾病門診,這也是當年台灣第一個乳房特別門診。

本院創立初期的元老級醫師,由左至右分別為:黃芳彥醫師、陳啟明醫師、呂樹炎醫師、董事長黃達夫及邱燕坤醫師。

 

黃達夫教授在創建醫院之初,即邀我加入和信。他是我深深敬佩的前輩,我也深信這所新醫院在辜振甫前董事長及黃教授的領導下將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與家人商量後,決定從榮總轉至(時稱)孫逸仙醫院服務,開啟人生另一階段的職涯。

乳癌治療中心醫療團隊

和信醫院成立之初即建立完善的治療團隊。當時乳癌團隊的成員主要由我與放射腫瘤科簡哲民醫師,以及各部門仍在訓練中的年輕醫師組成。臺大麻醉科黃芳彥主任特地帶著彭文玲醫師與護理長陳薇君前來支援。北榮放射診斷科周宜宏主任也經常親自到院協助,在乳房攝影、超音波與切片檢查等方面給予我們極大幫助。

本院乳癌多科整合團隊匯聚各科優秀成員,從左至右分別為:個案管理師畢耀玲、病理檢驗部主任曹美華、腫瘤內科醫師鍾奇峰、一般外科醫師陳啟明與余本隆,以及放射診斷科醫師林寬仁。(攝於2010年)

 

隨著時間推進,團隊逐漸壯大,目前一般外科除我以外,還有程宗彥醫師、余本隆醫師、蔡紫蓉醫師、李直隽醫師、李柏穎醫師及張婷宇醫師;整型外科的陳呈峰醫師及林秀峰醫師幫忙乳房重建;放射腫瘤科則有簡哲民醫師、鄭鴻鈞醫師、蔡玉真醫師、劉名浚醫師及吳佳興醫師協同治療;腫瘤內科團隊包含褚乃銘醫師、鍾奇峰醫師、陳竹筠醫師、陳鵬宇醫師與鄭小湘醫師;病理科方面,由曹美華醫師、李明媛醫師、施麗順醫師、劉宜欣醫師、莊璦瑛醫師及沈科宏醫師協助進行病理診斷;放射診斷科的林寬仁醫師、蔡宛蓁醫師與趙婉純醫師,提供影像判讀與診斷支持;核醫科則有黃柏濤醫師參與;身心科由林帛賢醫師提供心理支持與評估;婦科部分則由洪啟峰醫師與王宗德醫師協助處理服用Tamoxifen病人可能出現的子宮內膜相關問題。在眾多專業醫師共同努力下,乳癌治療團隊日益堅強,也讓本院在乳癌治療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簡哲民醫師是陳啟明醫師長達30年的老搭檔,不僅培養出深厚默契,也建立起值得信賴的醫療團隊。

 

和信醫院創院初期,曾與臺北榮總及臺大醫院合作,安排兩院的外科住院醫師輪調至本院受訓。例如林秀峰醫師、余本隆醫師與楊承恩醫師即是來自臺大,程宗彥醫師與蔡紫蓉醫師則是在榮總完成總醫師訓練後,選擇加入和信團隊。

此外,本院住院醫師也會前往榮總進行9個月的外科輪訓,再返回和信3個月。這3個月的訓練會特別安排補足榮總外科較少接觸的科別,包括泌尿科、神經外科、骨科與婦科等次專科。陳建志醫師就是這一制度下的優秀典範,現已成為本院大腸直腸外科的重要支柱。

和信醫院獨特之處

和其他醫院最大的不同,在於和信醫師之薪資不以業績為導向,而是強調團隊合作,來使病人得到最適當的治療。例如在乳癌外科手術中,麻醉科從2011年3月29日即開始執行超音波引導脊側神經阻斷術。當年全台灣只有和信醫院採用這種麻醉術式。它的好處是病人在手術中只須以氧氣面罩維持正常呼吸,不必氣管插管,手術後恢復很快,而且幾乎不用使用止痛藥,開完刀隔天即可出院。堅持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讓和信乳癌治療水準超越醫學中心平均,零期到4期病人的5年存活率達92%,10年存活率亦高達86%。

乳癌學術研究基金會

我在和信醫院成立之前,在榮總乳癌特別門診已工作多年,對乳癌診斷及治療已很順手且略有心得。1989年,在一次朋友聚會中,許義榮先生表示希望捐出50萬元,幫助有需要的病人。隨即,他的哥哥許義弘先生也表達支持,並當場捐出100萬元。眾人深受感動,當下便一致決議成立基金會,希望藉此照顧更多乳癌病人。

在遠東紡織公司副董事長楊明德先生的號召下,嚴凱泰先生、王人正先生、王人達先生、王人治先生、黃宗仁先生、李銓先生、黃啟賢先生、李瑪莉女士、許林麗花女士與廖玲華女士皆熱心響應,陸續慷慨捐助,支持基金會的設立。基金會於1990年6月經衛生署核准正式成立。此後,更有許多熱心人士與病友持續捐款,成為基金會穩定運作的重要力量。

多年來,基金會持續與報社、雜誌社、學校、扶輪社以及崇他社等單位合作舉辦乳癌專題演講,並建置基金會網站,提供民眾正確、實用的乳癌相關知識。基金會也曾長期前往偏鄉地區(如花蓮等地)及宗教場所,進行衛教演講與健康宣導,將乳癌防治觀念深入社區與信眾之中。

2017年,基金會出版《一本讀通乳癌》,由乳癌專科團隊橫跨12個科別、超過50位專家共同執筆,內容以專業為本、深入淺出,迅速獲得病友、家屬及大眾的高度肯定,成為暢銷書籍,並在短時間內增訂再版。該書更於2022年榮獲台北市醫師公會第7屆「好書獎」的肯定。

最美的笑容

「微笑」讓我們在與人互動時更顯親切,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在門診中,曾有幾位病人在看診結束後問我,能否給她們一個擁抱。我當然欣然接受,而她們也帶著笑容與溫暖離開。

曾有同事對我說:「陳醫師,您看到老同事總是笑逐顏開,非常地親切。」也有同事形容我:「陳醫師你的笑容有如冬天的太陽,讓人感到溫暖。」這是因為我與同事相處不喜歡擺架子,更願意用一個真誠的笑容來接近每一個人。

陳啟明醫師與病人之間建立了深厚情感,許多病人一跟就是數十年。圖為病友們合寫感謝卡,製作成拼圖,表達他們對陳啟明醫師長年照顧的感激之情。

未來生涯規劃

儘管已在和信醫院服務35年,我仍沒有具體的退休計劃。只要我還能貢獻自身經驗,就願意繼續留在和信,為病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感謝太太長久以來的支持,尤其是在我於榮總接受5年住院醫師訓練期間,身為牙醫師的她,工作繁忙還得照顧家庭,若沒有她的支持,我難以撐過那段艱辛歲月。如今,只要有假期,我們會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今年,我們已去過阿拉斯加、北海道、捷克、奧地利、法國和義大利等地,留下美好回憶。

對於未來,我充滿信心,和信醫院擁有優秀的年輕醫師,也將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繼續傳承並茁壯地發展。讓我們共同期待和信醫院的光明前景,也為每位醫療工作者的努力致上最高敬意。

最新出刊

  • 【和信醫訊vol.49】專訪兒童癌症多科整合診治團隊召集人陳榮隆醫師 三重連續移植術成功治癒轉移性復發生殖細胞腫瘤的關鍵
  • 【和信醫訊vol.49】您應該知道的鎦-177-PSMA治療最近進展
  • 【和信醫訊vol.49】癌症精準醫療的演進與實踐
  • 【和信醫訊vol.49】【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讓藝術與醫療相遇 邱再興董事長以美學傳遞療癒力量
  • 【和信醫訊vol.49】【VACANZA假期飾品】一條手鍊的祈願心意 徐亦知創辦人為醫療前線送上溫暖
  • 【和信醫訊vol.49】用一生實踐醫者初心 專訪陳啟明醫師

和信醫訊_歡迎投稿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對《和信醫訊》的支持,看到這麼多富含醫學知識又真摯動人的文章,您是否也萌生許多想法,想分享給病友和醫療團隊呢?歡迎您將稿件寄至pressoffice@kfsyscc.org,隨信請附上您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亦可提供文章附圖照片與相關說明。文章投稿相關問題,請洽和信醫院文教部:電話02-2897-0011分機3429。

和信醫院YOUTUBE頻道_歡迎訂閱與投稿

Kf Syscc和信醫院病人教育頻道

和信醫院YouTube「病人教育頻道」,旨在為癌症病人與家屬提供最先進、正確的癌症知識,以及病人抗癌的生命故事。歡迎您訂閱頻道,或投稿自製影片,我們將幫您上傳、分享影片,讓更多人看到您的故事。影片投稿相關問題,請洽和信醫院文教部:電話02-2897-0011分機3429。

和信醫院Facebook粉絲專頁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Koo Foundation Sun Yat-Sen Cancer Center

COPYRIGHT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地址: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125號  
電話: (02)2897-0011 / (02)6603-0011  
隱私權保護政策   電腦版網頁
【重要消息】自2025年5月1日起,本院門診掛號系統全新改版為號碼式掛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