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後,到底該吃什麼?
「主任,我真的不知道該吃什麼了。」
一位剛做完化療的病友,坐在和信醫院營養部主任趙思姿面前,語氣中帶著無奈。她說,從確診以來,家人朋友紛紛送來「偏方」和「保健祕訣」,有人要她喝青草汁,有人叮囑她絕對不能碰糖,還有人再三提醒「牛奶會讓癌細胞長得更快」。
病友愈聽愈慌,最後只敢吃稀飯和幾樣青菜,短短幾週,整個人瘦了一大圈。
「這種情況很常見,」趙主任嘆了口氣說,「大家都出於關心,但如果沒有正確的營養知識,反而會害病人把自己逼到更危險的狀況。」
謠言滿天飛,飲食成為另一種壓力
在門診或病房裡,趙主任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這個能吃嗎?」
有病人忐忑地問:「主任,我聽說癌症不能吃雞肉,因為雞打了生長激素,會讓腫瘤變大?」也有人困惑:「牛奶是不是要戒掉?有人說乳製品就是癌細胞的養分。」甚至還有人連米飯、水果都不敢碰,因為朋友告訴他「糖會餵養癌細胞」。
「這些謠言在網路上很常見,但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支持。」趙主任耐心地解釋。
她記得有一位病友,為了完全斷糖,乾脆不吃任何主食。結果不到一個月,體重下降五公斤,整個人無精打采,連走路都覺得吃力。醫師檢查後發現,他的免疫功能已經受到影響。
「碳水化合物不是洪水猛獸,身體和腦袋都需要葡萄糖來運作,」趙主任說,「我們要選擇的是好的來源──像糙米、燕麥、地瓜,而不是精製糖果或含糖飲料。」
同樣的,「牛奶會助長癌細胞」的說法,也是一個誤解。趙主任指出,牛奶提供高品質的蛋白質和鈣質,對很多病友來說反而是重要的營養來源。除非有乳糖不耐症,否則不需要刻意避免。
不要只記「黑名單」,要學會「怎麼吃」
「很多病友帶著一張寫滿紅字的清單來找我,」趙主任笑著說,「什麼都不行,最後能吃的只剩下一點青菜和粥,這樣反而營養失衡。」
她強調,真正該建立的觀念是「正確搭配」,而不是「什麼都不能吃」。
比如:
- 蛋白質:今天吃魚,明天換豆類或雞蛋,後天可以吃雞肉,保持輪替。
- 蔬果:選擇各種顏色,因為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植化素。
- 烹調:盡量清蒸、燉煮,少用油炸或燒烤,減輕腸胃負擔。
她舉了一個很生活化的例子:曾有病友以為「吃青菜才健康」,結果三餐都只吃燙青菜,後來出現明顯的貧血和疲倦感。
趙主任分析,這種情況常見原因在於病友過度相信單一食物的「健康神話」,忽略身體真正需要的是均衡的營養:蛋白質、鐵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各種維生素都缺一不可。青菜雖然富含維生素和纖維,但無法提供足夠的蛋白質與鐵質。經過營養師調整菜單,加入少量紅肉、雞蛋和豆腐後,病友的體力很快就恢復,臉色也亮了起來。
「均衡才是王道,」趙主任說,「不要害怕食物,學會正確選擇與搭配才是真的保護自己。」
喝水方式,其實比你想的更重要
談到飲食,水分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環。很多人以為「多喝水就對了」,但趙主任提醒,喝水的方式錯了,反而可能造成腸胃不適。
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常會有噁心、腹瀉、口腔潰瘍等副作用,這時喝水更需要技巧:
- 少量多次:不要一次豪飲一大杯,建議小口慢慢喝。
- 均勻分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可以每隔1–2小時補充。
- 水溫適中:避免冰水或滾燙的水,以溫水最佳。
- 注意時機:最好起床時與下午時段多喝,睡前少喝,避免頻尿影響睡眠。
- 依身體狀況調整:例如口腔潰瘍者可以用吸管,減少刺激;容易腹瀉者要避免一次灌太多水;若因化療或藥物副作用造成噁心,偶而可以喝杯薑茶來舒緩。
「至於可不可以用湯品、水果、運動飲料來補水。」趙主任補充,「還是要依個人狀況判斷,最好和醫師或營養師討論。」
飲食不只是營養,也是陪伴
除了科學上的指導,趙主任更在乎的是「飲食對情緒的影響」。
她分享過一位年輕病友,最愛吃水果,但因為聽人說「癌症不能吃水果」,硬是戒掉,整天悶悶不樂。經過營養師評估後,發現他餐後可以吃些水果,例如奇異果、木瓜。恢復吃水果後,他的心情明顯開朗,食慾也改善了。
「很多時候,吃的不只是營養,還是生活的一部分,」趙主任說,「當病友能從食物中得到快樂,治療路上也會走得比較有力氣。」
飲食是一種生活習慣,而不是禁令
癌症治療的過程,往往充滿不確定性與挑戰。飲食,卻能成為穩定病人身心的支柱。趙思姿主任提醒大家:
- 不必害怕食物,避免把飲食當成「黑名單遊戲」。
- 真正要做的,是養成均衡、多樣、天然的飲食習慣。
- 喝水要足夠,充足的水分才能發揮支持身體的力量。
- 最重要的,是在飲食中保留愉快與享受。
「營養不是一份禁忌清單,而是一種長久陪伴的生活方式。」她微笑著說,「讓食物成為你與身體的好朋友,這才是最踏實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