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癌症面臨到生命威脅,對身體與心理都是一個極大的衝擊。剛獲知得到癌症、癌症復發、以及無法再進行治癒性的治療時,都是情緒障礙容易出現的時期。在剛剛被診斷為癌症罹患者時,一般人通常會因為驚嚇,腦子突然一片空白,完全無法感受周遭發生的事物。有些人會自我否認,不相信自己會得癌症,懷疑是不是醫師診斷錯誤。有些人會情緒憤怒,自忖一生並沒有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會得到癌症。有些人會「討價還價」,雖然承認自己罹患癌症,但是在接受醫師建議提出的治療方案中,猶豫不決。更有些人會心情沮喪,憂傷自己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這些情緒會很自然的來來去去一段時間。
但有不少的病人會持續心神不寧、患得患失,整天在想到底治得好治不好,害怕治療的副作用,或是擔心會造成家人的負擔,壓力大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也可能會出現失眠、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或是失去希望等症狀,需要專業的協助。
國內外的研究顯示大概有將近50%的癌症病人都可能有情緒壓力的問題,但是在我們醫院,身心科醫師接觸到的病人,大概只有8%。因此我們採取主動篩檢情緒壓力的方式,定期由主治醫師或護理人員來詢問病人的情緒狀態,利用「情緒溫度計」來測量~以病人的情緒是最平穩的狀態當作0分,情緒最有壓力、最困擾、當作10分,由病人自我評估目前在幾分。超過一定的標準我們就會有社工師去探訪關心病人,必要時也會轉介給身心科醫師來協助病人。
壓力與癌症的形成雖然沒有確切的研究支持,但是透過心理支持與社會支持,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存活都有正面的影響。身心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主要的協助對象為情緒困擾持續存在,影響到日常生活者。適當的心理支持、團體治療、放鬆訓練、與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情緒,增進生活品質。社工師則可以協助癌症病人暨家屬共同解決因疾病所帶來的情緒、心理、家庭、經濟及社會等相關問題,減輕癌症病人內在與外在壓力,以增進醫療效果為依歸,為病人建構安全的社會支持網絡。
目前本院也已經開辦各種類型的病友團體,藉由病友互相的支持與資訊分享,能夠減少壓力,增進對疾病的適應。目前有大腸直腸癌、頭頸癌、甲狀腺癌、骨髓移植/血癌的病友支持團體、紫羅蘭(乳癌病友)關懷聯誼會。另外有由臨床心理師主持的病友與家屬的放鬆團體,以及乳癌疾病適應團體。[病友團體報名表,Word,45KB]
每一個癌症病人都有其個人的特質、經歷、信仰、價值觀及對世界的看法,靈性層面的照顧即是關注到每個人的獨特性,去了解與看重除了癌症之外病人的全貌,也就是人性的一面。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協助病人在疾病之中,找到個人的意義價值與希望。
雖然獲知得到癌症是心理上相當大的衝擊,但是大部分的病人都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與病人溝通病情與治療方針,是尊重病人與建立醫病關係的基礎。和信醫院把「治癌」二字列入院名,就很明白地告訴大眾,這是一所積極治療而且不隱瞞病情的醫院。因此醫護人員會以適當的方式與病人告知病情。
家人與親友最能為癌症病人做的事是支持與陪伴。支持的意義在於不論在癌症的哪一個階段,週遭的人可以傾聽與尊重病人的需求,給予心理與物質的支援。陪伴的目的是讓病人感到溫暖而不孤單,與病人同在就是一種重要的正面力量。
癌症不僅影響病人本身,包含病人的整個家庭系統內的成員都直接受到癌症的衝擊,除了生理,癌症病人及家屬的心理暨社會層面更是受到遠大的影響。家人在照顧病人的過程當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狀況,避免因過度投入而造成情緒耗竭的情形,必要時也可尋求專業的協助。
「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或「安寧療護」,是世界各地都在努力推廣的照顧理念與模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2年發表的定義,緩和醫療照顧對象為罹患威脅生命之疾病的病人和他的家屬,透過多科整合團隊之合作,對病人因疾病產生的身、心、靈問題進行早期偵測、詳細的評估和適當的處置,以達到預防和減緩痛苦,改善病人生活品質的目標;支持、陪伴家屬在至親生病過程中和往生後的調適。簡單來說,就是提供罹患威脅生命之疾病(如癌症)的病人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照顧。
許多人認為接受緩和醫療就是「甚麼都不做」、「等死」。其實,緩和醫療並不是「消極醫療」。 緩和醫療的重要原則是:積極處理病人的各種身、心、靈問題; 協助病人和家屬調適;用更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因疾病所帶來的變化、甚至死亡,以達到生死兩相安。
很多人認為「緩和醫療」是末期病人停止所有治療時才需要,其實並不然。癌症病人即使正接受各種癌症治療,只要有身、心、靈症狀或問題需要更專業、全面的照顧,都可以請本團隊幫忙。
本院目前雖然沒有獨立的安寧病房,但2000年已成立「癌症關懷照顧團隊」,成員包括緩和醫療專科醫師、身心科醫師、個案管理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宗教師和志工,共同合作提供全人、全家、全程照顧。
針對住院中的病人,因應不同之需求,本團隊可提供共同照顧(即與原主治醫師合作,共同照顧病人)、或直接照顧(主治醫師轉為緩和醫療科醫師)服務;非住院中但行動不便的病人,經過評估後可安排安寧居家服務,個案管理師會定期至家中探訪,評估病人狀況、更換管路等,減少病人因往返醫院所帶來的不適。
無論是住院中或門診的病人,若有需要可以請您的主治醫師幫忙照會「癌症關懷照顧團隊」(住院中)或預約緩和醫療專科醫師的門診。
其實誘發癌症的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化學藥物、環境因素、輻射線、空氣汙染、以及飲食。根據研究指出其中至少35%的癌症是因飲食引起,如肺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乳癌、胃癌,跟飲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若要降低罹患各種癌症的機率,首先應養成一個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美國國家研究所也發現,只要遵循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就能大大減少癌症的發生。
而三大營養素與癌症的關係,主要與食物攝取量的多與不均衡有關。攝取量過多所造成的熱量過剩,會導致脂肪細胞的堆積,而攝取不均衡將使身體內分泌系統失調,可能使某些依賴內分泌的癌症發展或被加強。
飲食相關的致癌因子,分述如下:
根據研究顯示高熱量高脂肪的攝取量與癌症的發生率成正比,而且在動物實驗也發現過量餵食的老鼠不僅癌症發生率增加,也加速腫瘤進展的速率。美國癌症學會研究調查亦指出,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40%或以上者,得癌症的機率較同年齡、體重正常者高出許多。
目前已經證實脂肪攝取超過總熱量的30%,會增加癌症罹患機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反式脂肪酸,目前廣泛用在西點和油炸食品,如洋芋片、炸雞、麵包、餅乾等食物。市面上常見的氫化植物油、乳瑪琳、烤酥油、均為反式脂肪酸。研究指出每增加反式脂肪酸熱量2%,就會提高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罹患機率。
食物經高溫油炸、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化合物,此化合物具有致癌性,與呼吸道、腸胃道癌症相關。所以應該改變烹調方式以及減少攝取燒烤過的肉類。
添加在香腸、火腿、臘肉等肉類加工品中,主要作用是保存食物並增加風味與色澤。但亞硝酸鹽若添加過量或長期大量食用,則可能增加致癌的風險如食道癌、胃癌。
農作物在收穫、儲藏、加工中容易引起黴菌汙染進而產生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更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常發生在花生、玉米等農作物。
癌症病人常見因治療的副作用,造成的飲食問題與處置如下:
建議每天要攝取六大類的食物,因為沒有單一種食物含有身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素,況且治療期間的癌症病人對於熱量及蛋白質的需要量也比一般人多,所以必須依據所接受的治療種類以及病人的狀況來做調整。營養師也可能建議使用市售的商業營養配方,以提供治療期間所需的蛋白質、熱量以及其他營養素。
建議可以多方嘗試新的食物,而營養師也會在做完營養評估後給予個別化的飲食計畫,如果有任何飲食上的問題時,可與他們討論。
對於癌症的病人,需要配合病情狀況,提供適當的營養治療。
原則:
癌症常見飲食Q & A
A:良好的營養支持能有助於提升對治療的承受力、維持身體正常機能與增加免疫力,因此癌症治療期間應攝取足夠熱量、蛋白質與均衡多樣化的飲食,以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所以 並不建議在治療期間改為吃素。
但若因為宗教信仰或其他因素仍須素食時,則建議採取蛋奶素為佳。因為組織修補、白血球數回升均需要熱量及蛋白質的支援。而採取蛋奶素食者飲食中包含了蛋、奶、豆類或是高蛋白的飲料,再搭配食用多種顏色食物,產生互補作用有助於營養素均衡攝取。
而素食者良好的脂肪酸來源:可藉由使用含豐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烹調用植物油與攝取全穀類、堅果類獲得。還要特別注意油、鹽、糖與加工製品的攝取量應適當勿過量,並多吃深綠色蔬菜、堅果類、未精緻的天然食物與遵守毎日五蔬果原則,以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
A:癌症病人多數都有一個相同的疑惑,就是「治療過程中,如果吃的多營養太好就會被強悍的癌細胞吸收,反而促使腫瘤快速增長及擴散惡化……」這一類的流言,但究竟實情如何呢?事實上,營養太好,會「養肥」癌細胞, 造成癌症快速生長的說法,是不正確的觀念。
相反地,癌症病人應該多攝取蛋白質和熱量,主要的原因在於治療期間病人需要體力,而且要增加身體修復的能力,蛋白質和熱量攝取量都要比沒生病以前更多。
此外,當營養不足時,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的效果也會變差,不容易發揮抑制癌細胞的效果。因此,營養的質與量均不好時,並無法「餓死」癌細胞,只是讓癌細胞變得比較不活躍,同時也影響到正常細胞的活性,因而降低康復的機率。
為了保持體力進行治療,醫師會特別叮嚀癌症病人的熱量攝取應比生病以前多百分之二十,同時為了修補因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而受傷的組織,蛋白質的攝取也要比沒生病以前多。不過,除了想辦法提高蛋白質和熱量的比例外,癌症病人仍然應該盡量做到均衡飲食。
參考資料
癌症疼痛的程度與癌症的種類、疾病的階段以及患者本身對痛的忍受力有關。
答:痛是一種足以讓你覺得不舒適的感覺,這種不舒適的感覺可以是很輕 微的,也可能嚴重到深切地困擾您。痛它僅可由經歷它的人來定義它 ,而無法藉由其他人來檢查或證實。但是假如您感覺到疼痛,您就必 須將您所經歷的疼痛向醫護人員描述,好讓他們可以幫助您減輕疼痛 。 疼痛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急性的疼痛通常是較為嚴重,但持續的時間較短,它常暗示著身體的某處正受到傷害。而慢性的疼痛 可以是輕度的也可以是重度的,但它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
答:事實上並非所有的癌症病患都會經歷疼痛,然而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可以引起癌症病患的疼痛。疼痛可以是因為治療而引起的,譬如病人在 開刀後會經歷開刀本身引起的疼痛。甚至疼痛也可能是與癌症本身完 全無關,例如肌肉扭傷、牙痛、或頭痛等。癌症疼痛的程度與癌症的 種類、疾病的階段以及患者本身對痛的忍受力有關。持續數日或更長久的癌症疼痛,可因以下原因發生:
但是若能試著去以文字把它表達出來,別人就更能知道您的感受,譬如說可以用持續地痛、捏痛或 刺痛來形容疼痛的情形。您的醫師或其他醫療人員需要知道有關您的疼痛的資料如下:
答:用來解除疼痛的藥物,我們稱它為止痛藥。止痛藥的作用是在神經系 統上達到止痛的效果,但卻不會導致意識喪失。因為止痛藥無法影響 到引起疼痛的原因,所以它只能暫時性地止痛;它是將疼痛壓制到一 個您可以忍受的程度。
目前有二類的止痛藥可用來解除疼痛:
答:在疼痛還沒發生前就先預防它的發生,是控制疼痛的最好方法,而且 這樣可以使所需要的止痛藥劑量降到最低。 不要害怕承認您有痛的感覺,當您整日經歷疼痛達到某種程度時,您就應該要按時服用止痛藥以防疼痛的產生或惡化。對於輕微的疼痛, 一天按時吃三至四次止痛藥,比等到疼痛發生時才吃止痛藥來得容易 控制疼痛。有些患者會認為對於疼痛應該忍到無法忍受時才吃藥,然 而當您在等待時,疼痛的程度會增加,您不但花了許多時間在不必要 的等待上,並且可能需要更大劑量的止痛藥或更強的止痛藥才能達到 止痛的效果。
臨床研究顯示,嗎啡用在醫療上,其成癮性是微乎其微。若有親朋好友擔心此問題,可以提供這一份資料給他們閱讀,讓他們也有正確的觀念。
嗎啡沒有上限,可以在需要時,增加劑量,仍然有效。
答:嗎啡對人體的藥效可以分為很多種,比如止痛、改善呼吸窘迫症狀、產生欣快感等。若是用在醫療方面改善身體不適症狀,是不會成癮的。臨床研究顯示,嗎啡 用在醫療上,其成癮性是微乎其微。若有親朋好友擔心此問題,可以提供這一份資料給他們閱讀,讓他們也有正確的觀念。
答:少部份的病人剛開始使用嗎啡時,確實會經歷想睡、頭暈、嘔吐的情形,但這不適的情形會漸漸適應而消失。如這些症狀在一段時間後,仍造成困擾,可以用其 他的藥物來克服這些症狀。
答:依據文獻報告,癌症的疼痛用藥物就可以控制,有80%以上的成功機會。另外比較困難控制的疼痛,仍有其他非藥物的方式,像神經阻斷,電刺激或其他物理 治療方式等,也可以用來控制疼痛。
答:疼痛是癌症病人很常見的症狀,但並不是每位癌症病人都會如此。有些癌症是不會引起身體疼痛的,所以也就不需使用止痛藥。
答:使用嗎啡是因為疼痛控制需要,與癌症是否侵犯疼痛的敏感區,如骨、神經等比較有關;而與癌症是否早期或末期無關。
答:疼痛是一個主觀的感受,意思就是只有病人知道自己的疼痛程度。病人本身是唯一可靠的疼痛情報來源,也是醫護人員進行疼痛評估與止痛藥物劑量調整的唯一 依據。唯有病人不加保留地將自己的疼痛狀況告訴醫護人員,才得以使疼痛的控制達到最佳的效果。
答:癌症的疼痛是一種慢性的疼痛,意思就是癌症所引起的疼痛是一種長期而且循環性的疼痛。適當地服用止痛藥物可以截斷疼痛的循環,達到疼痛的控制。所以遵 照醫師的指示服用止痛藥物是使疼痛得以控制的最重要法門。
答:嗎啡沒有上限,可以在需要時,增加劑量,仍然有效。
答:嗎啡類的止痛藥對於肝腎功能的影響非常地低,可以不用擔心。
答:疼痛是疾病進展的症狀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根據。醫師可以由其它各種症狀的呈現,來判斷疾病的進展。因此,無須擔心疼痛緩解之後,掩蓋了疾病的進展。
答:適當地使用嗎啡類的藥物,極少有這一類的副作用。對一些較敏感的病人,若發生類似的副作用,醫師可視情況予以調整、減少劑量、或給予其他藥物來控制, 或轉換使用其他的嗎啡類似藥品。
答:嗎啡類藥品可以依照病人或家人的要求,調整劑量維持病人的清醒程度。病人所要交待給家人的話,應該提早在適當的時間提出,讓病人確實地知道自己的病 情,他(她)可以有很多機會與家人溝通,不致於到臨終時意識已經模糊,無法交談。此與是否服用嗎啡沒有必然的關聯。
現代人對現今醫療的期許不僅是救活生命,而是要活得更有品質與尊嚴,有一句話說:「醫學為生命增添歲月, 復健為歲月增添生命」,如何讓病人不僅是延長壽命,復健科更期望能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讓生命存在的更有意義及價值。
本院復健科除提供一般生理疾病復健治療外,針對癌症病人,提供:
藉由提供階段性的運動計畫,以促進肩關節活動度、提升病人日常生活功能,及淋巴水腫預防衛教、諮詢。
採用現今歐美盛行的【整合性退腫治療】(CDT, Complete Decongestive Therapy)。
主要治療內容包括:
(左)下肢繃帶治療
(中)下肢淋巴水腫治療前
(右)下肢淋巴水腫治療後
(左)上肢繃帶治療
(中)上肢淋巴水腫治療前
(右)上肢淋巴水腫治療後
提供頸肩部、臉部肌肉及口腔運動,以預防及改善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可能造成的頸部僵硬、肩部僵硬疼痛、牙關緊閉等問題。
透過物理治療降低、改善病人疼痛問題,提供癌末安寧療護(palliative care),舒緩病人在癌症末期因疾病所帶來的疼痛,讓其有尊嚴的度過餘生。
物理治療是利用物理相關因子和運動治療來評估及治療病人,並提供預防傷害的諮詢。
治療項目:
【重要消息】自2025年5月1日起,本院門診掛號系統全新改版為號碼式掛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