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志工部 黃杏苑部長 圖片提供/科技與人文中心
從初創時的二十餘人,到今日的百人團隊,和信志工始終以愛心關懷病人走過艱難時刻。他們不求掌聲,卻留下最溫暖的印記。本文將由志工部黃杏苑部長帶您回顧這段動人的歲月,見證志工如何用愛與行動傳遞希望與力量。
四十多年前的台灣,民眾對「癌症」仍十分陌生。那時候,一旦聽到有人罹癌,幾乎等同患了絕症,因此人人聞癌色變。醫院裡也沒有治癌的專科醫師,多數病人只能束手無策,無法獲得有效治療。
所幸,陶聲洋防癌基金會率先推動防癌教育,每月舉辦一次癌症知識講座。雖然每次僅有一兩百人參加,卻是台灣防癌工作重要的第一步。每場講座我都到場聆聽,對癌症有了初步了解。
癌症治療的起點
我的弟弟黃達夫教授,長年在美國杜克醫院從事癌症研究,他一直希望台灣也能擁有一所專門治療癌症的醫院,好將所學貢獻鄉梓。
然而初期奔走多年,始終未能獲得政府重視。幸好我們的五舅辜振甫先生與表兄辜濂松先生,深知治癌醫院的重要,認為此事不能再等,便以民間力量出資促成。終於,台灣第一家專門治療癌症的醫院──「孫逸仙治癌中心醫院」,於1990年3月1日在台北創立。初期設於仁愛醫院院區內,七年後遷至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現址,並更名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志工部的誕生
醫院創立之初,醫療與行政部門逐步到位,但仍少了一個特殊單位:那就是由一群熱心、不支薪,卻願意投入心力服務病人的人組成的志工團隊。
弟弟鼓勵我來籌組志工部。那時的我,只是個家庭主婦,雖在教會擔任過執事,也曾在女青年會合唱團擔任團長二十餘年,但從未做過醫院志工。不過,我對癌症知識略有了解,也相信能派得上用場,於是義不容辭答應了。當年醫院規模不大,初期只有約21位志工,如今,志工人數已穩定維持在百人左右。

志工的力量
初診的病人與家屬初次踏入醫院,對環境與流程往往一頭霧水:手續怎麼辦?資料怎麼填?診間又在哪裡?常常因此耗費許多時間與心力。若此時能遇上一位熟悉流程的熱心人士,耐心協助完成各項手續,並一路陪同引導到診區,病人和家屬立刻能感到安心與踏實。這正是志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我始終相信,一個溫暖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病人信任醫院的起點。
住院的病人,常因手術、化療而身心俱疲,心情低落,甚至萌生放棄念頭。他們最大的恐懼往往來自「未知」:治療過程會有多辛苦?頭髮會不會掉光?還會再長嗎?病情能否痊癒?能活多久?這些問題家屬與親友多無法解答,病人因而陷入焦慮。
此時,若有一位自稱「過來人」的志工現身,分享自己在本院治療的經歷,並耐心解答病人的疑問,往往能帶來莫大的安慰與信心。尤其當病人親眼看到「過來人」如今健康地站在眼前,更會深信:自己也能同樣戰勝病魔。
我由衷感謝許多曾在本院接受癌症治療的病人,在體力恢復、能勝任的情況下,主動回到醫院加入志工行列。他們是團隊中最珍貴的成員之一,因為能以親身經歷陪伴與鼓舞病人。當他們用真實的故事證明「康復是可能的」時,往往帶來最直接、最深刻的力量。
此外,志工會根據病人的需求提供各種支持。例如,若病人有宗教信仰,我們會安排同樣信仰的佛教徒或基督徒志工主動陪伴,帶給病人心靈上的安定與慰藉;若病人家庭經濟困難,志工則會提供相關資訊,協助申請補助或優惠,確保病人能順利接受治療,而不受經濟因素影響。
助人中體會榮耀與驕傲
成為志工後,不僅是付出,也是不斷學習。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健康與醫療常識。這些知識不僅能幫助病人,也能造福我們自己的家人與親友。在和信,院方每月舉辦志工在職訓練,除了行政事務公告外,還會邀請各科醫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與志工分享專業知識。日積月累,讓我們的志工在保健與醫療常識方面,比一般人更為充實。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是所有志工共同的體驗。然而,在和信醫院服務的志工,特別能感受到一份難得的優越感。因為這裡始終以病人的福祉為唯一依歸,從不以營利為目的,這在醫界實屬不易。院長黃達夫教授以醫術與醫德在醫界享有崇高聲望,領導力卓越,更在音樂與藝文領域展現深厚造詣,令人由衷敬佩。同時,醫院與杜克醫院保持密切交流,隨時掌握最先進的治癌技術與資訊,始終站在醫療的最前線。在這樣的環境中服務病人,我們志工自然也深感榮耀。(本文完成於2024年9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