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
文章分類 醫學教室
當癌症遇上網路錯誤資訊
日期2025-10-09

整理/科技與人文中心 張素美

確診癌症往往讓人感到脆弱與不安,許多病人在離開醫院後,就急著上網搜尋相關資訊。聖伊莉莎白醫療中心(St. Elizabeth Healthcare)腫瘤研究醫學主任丹尼爾‧弗洛拉(Daniel Flora)引用《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在美國社群媒體上200篇最受歡迎的癌症文章中,有32.5%含有錯誤資訊、30.5%含有潛在有害資訊,而在這些錯誤資訊文章中,近77%也被認為具有危害性。¹

在本院醫師的臨床經驗中,也常遇到病人詢問:「網路上說這樣做比較好,醫師我可以試試嗎?」或「有人推薦這種保健品,真的有效嗎?」這些問題顯示出病人渴望掌握更多訊息,但同時也反映了網路錯誤資訊的影響力。

弗洛拉醫師在其 Substack 分享的文章²中提到,網路錯誤資訊通常以專業或科學化的包裝呈現,引用看似權威的資料,但實際上經常缺乏完整脈絡或科學證據。有些甚至打著「奇蹟療法」的名義,背後實則帶有商業推銷的目的。這類訊息可能導致病人延誤甚至放棄原本有效的治療,帶來嚴重後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含有錯誤或誇大的資訊,往往比正確內容更容易在社群平台被分享與傳播。例如「化療就是毒」、「放療比癌症本身更可怕」或「全素飲食、斷食可以餓死癌細胞」等說法,雖然常見,但缺乏實質科學依據。

如何正確使用網路訊息

癌症診斷帶來的不安與恐懼,常促使病人急於透過網路搜尋,甚至直接向ChatGPT等人工智慧工具求助。這樣的行為可以理解,但唯有在正確原則的指引下,網路資訊才能真正發揮幫助,而不會造成誤導。

面對網路上五花八門的訊息,弗洛拉醫師建議可採取以下方式:

1. 將問題寫下來並帶到醫院討論:將您在網路上看到的疑問記錄下來,回診時與主治醫師討論。

2. 選擇可信、以證據為基礎的資訊來源:例如參考衛生福利部網站,或癌症專科醫院(如本院)的衛教頁面。

3. 謹慎看待論壇或社群媒體的內容:這些內容可能偏向個人經驗或可能是商業行銷,未必可靠。

4. 小心奇蹟療法或保健品宣傳:網路上宣稱的「奇蹟療法」通常缺乏科學證據,背後可能連結至販售產品或課程。

此外,弗洛拉醫師建議病人可以透過以下問題判斷資訊的可信度:

1. 訊息的來源是誰?他們是醫生或癌症專家嗎?

2. 背後動機是什麼?是在教育您,還是在推銷產品、課程?

3. 內容是否過於美好?對快速療效、保證結果或「祕密療法」保持懷疑。

4. 引用資料是否準確?是否來自權威期刊或官方機構?與醫師的說法是否一致?

5. 是否透過恐懼操縱?如果訊息讓您感到焦慮或對醫療團隊失去信任,就需更加小心。

總之,無論您在網路上看到什麼資訊,只要心中有疑問,都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病人有權獲得清楚且可靠的資訊,並由醫療團隊提供有實證支持的回應。唯有與醫療團隊保持信任與良好的溝通,才能避免被錯誤訊息誤導。

網路雖然能快速提供資訊,但您的主治醫師才是最能結合臨床經驗、釐清疑惑並做出專業判斷的人。若有任何不確定之處,請務必與醫師討論,本院醫療團隊將持續陪伴您,共同面對挑戰。


參考資料

1. Johnson SB, Parsons M, Dorff T, Moran MS, Ward JH, Cohen SA, Akerley W, Bauman J, Hubbard J, Spratt DE, Bylund CL, Swire-Thompson B, Onega T, Scherer LD, Tward J, Fagerlin A. Cancer Misinformation and Harmful Information on Facebook and Other Social Media: A Brief Report. J Natl Cancer Inst. 2022.

2. Daniel Flora, MD, PharmD. When Misinformation Meets Cancer. Substack, 2025. https://substack.com/@dfloramd/note/c-104294408

 

本網站會使用Cookie來協助您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及分析流量數據。若您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更多詳情請查閱本公司的 Cookies使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