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腫瘤內科部 陳智文醫師
完成癌症治療後,許多病人常會問我:「醫師,我都好好的,為什麼還要持續追蹤?」我通常會這樣比喻給他們聽:「休眠的癌細胞就像冬眠的熊、暫時平靜的休火山——表面看起來沒事,但隨時可能醒來。」
什麼是癌細胞休眠?
1954年,Geoffrey Hadfield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論文〈The Dormant Cancer Cell〉,首次提出「癌細胞休眠」的概念。他指出,部分癌細胞雖然治療後暫時停止增殖,但並未完全死亡,而是從原發部位流竄到肝、肺、骨頭等遠端器官,等待環境條件合適時再活動。 他的核心主張是:癌症復發並非總是因為新的癌細胞生成,而可能是「休眠癌細胞」再次活化。 這個概念在臨床上尤其適用於與荷爾蒙相關的腫瘤,例如荷爾蒙陽性乳癌與攝護腺癌。這些腫瘤依賴性荷爾蒙作為「生長原料」,若外在環境不利(如接受荷爾蒙治療),它們會暫時停止生長,但並不會完全消失。因此,即使治療完成多年,仍可能出現復發或轉移,就像熊在冬天時因為天氣寒冷,不容易找到食物,就會找個洞穴開始冬眠一樣。
最新研究: 病毒感染與癌細胞復甦有關
2025年7月31日,《Nature》刊登的一項突破性研究指出,常見的呼吸道感染,如COVID-19與流感,可能喚醒肺部休眠的乳癌細胞,導致新的轉移性腫瘤生成。研究人員以老鼠進行實驗,讓牠們肺裡有像人類一樣長期休眠的乳癌細胞,結果發現:當老鼠感染流感或新冠病毒後,那些原本休眠的癌細胞迅速進入生長週期,兩週內即可形成可見轉移病灶。
研究進一步發現,關鍵是免疫細胞在感染過程中釋放的白介素-6(IL-6)。這是一種促炎細胞因子,當我們感冒發燒時,IL-6就會升高,幫助身體識別和抵抗感染。但實驗證實這個本應保護身體的免疫反應,也可能意外地刺激休眠癌細胞「甦醒」。
值得注意的是,免疫系統中的CD4+ T細胞,原本應該幫助清除癌細胞,但在病毒感染後,竟成為癌細胞的保護傘。它們在肺部形成局部淋巴組織,壓制了能殺死癌細胞的CD8+ T細胞,讓甦醒的癌細胞有了安全庇護。
這提醒我們,癌細胞不只是靠自身復活,還能「利用」免疫系統保護自己。
研究人員同時分析英國UK Biobank與美國Flatiron Health的大型資料庫,也顯示相似結果:罹癌康復者若感染 COVID-19,接下來幾個月內癌症相關死亡率與肺轉移風險顯著上升,尤其是乳癌病人,在確診COVID-19後,肺轉移風險提高了44%,其中甚至有些病人在十年前就已康復。
休眠癌細胞的治療策略與防護重點
在醫界,針對休眠癌細胞的治療策略主要有兩大思路。一種做法是刻意喚醒這些難以被偵測的休眠癌細胞,使其重新進入增殖階段,再施以精準治療以期徹底清除;另一派則主張透過維持良好的免疫功能、控制炎症反應,以及使用抑制細胞增殖的藥物(例如荷爾蒙治療),讓癌細胞長期保持休眠狀態。然而,這兩種做法究竟孰優孰劣,目前醫界仍未有定論。
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休眠中的癌細胞確實可能因病毒感染而甦醒,因此,康復後的癌症病人更應重視防範病毒感染。除了接種流感、新冠、RSV等疫苗外,最重要的仍是遵從醫囑,定期回診並規律用藥。我發現,許多病人因沒有任何症狀,就自行停藥或不按時回診,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我必須強調,即使身體狀況良好,也不能掉以輕心——休眠的癌細胞就像地下熔岩,隨時可能噴發;也像冬眠的熊,稍一擾動就會甦醒。定期檢查、追蹤與持續用藥,是我們能掌握的防線,也是降低復發風險的最佳策略。
所有的癌症都會休眠嗎?
並非所有癌症都會進入休眠狀態。目前研究已在乳癌、攝護腺癌、肺癌、腎臟癌、黑色素瘤,以及某些血液癌症(如慢性白血病和多發性骨髓瘤)中觀察到休眠癌細胞的存在。
然而,對於其他癌症類型,例如胃癌、胰臟癌或部分頭頸癌,是否存在休眠癌細胞仍不明朗。因此,雖然休眠癌細胞在多種癌症中被發現,但並非所有癌症都會進入休眠狀態。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探討,以開發更有效的預防與治療策略。
參考資料
Hadfield, G. (1954). The dormant cancer cell.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4888), 607–610. https://doi.org/10.1136/bmj.2.4888.607
ections awake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ells in lungs.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