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
文章分類 醫學教室
骨髓移植病房:一場昂貴卻必要的戰役
日期2025-09-25

南部一名三歲男童因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急需骨髓移植,卻因無法及時住進骨髓移植病房,延誤了救治,最終小小生命遺憾劃下句點。在輿論聚焦南北醫療資源不均之際,讓人不得不追問:為何骨髓移植病房如此稀缺?

高度隔離的戰場

在醫學領域裡,造血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植)被視為「最後的火種」。對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惡性疾病病人來說,它不只是治療手段,更是重生的契機。然而,要建立並維持一間骨髓移植病房,遠比外界想像來得困難。

骨髓移植病人必須接受高劑量化療或放射線,先將體內造血功能「清空」,再輸入健康幹細胞重建血液系統。在這段免疫力幾近歸零的空窗期,任何細菌、黴菌,甚至空氣中的灰塵孢子,都可能致命。因此一間合格的骨髓移植病房必須配備正壓空調、無菌過濾,並嚴格控管出入,規格幾近手術室等級。

病人的護理也需要高強度人力支援:從中心靜脈導管管理、抗生素使用,到藥物血中濃度監測,每一步都考驗專業。護病比接近加護病房水準,專科護理師更必須能應對嚴重感染與急變。近年來,小兒次專科醫師與資深護理人力不足,使骨髓移植病房的推展更是雪上加霜。

為什麼只有少數醫院能做?

骨髓移植並非單一科別可完成,而是跨科整合的結晶。血液腫瘤科、感染科、藥師、病理檢驗、營養、復健、心理諮商等團隊必須緊密合作,才能應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併發症。缺乏完整多科平台,即便有昂貴的隔離病房,也難以確保療效。

更現實的挑戰在於病例數。移植是一門需要經驗累積的醫療,案例數太少,不僅成本難以回收,醫護團隊也無法長期運作,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骨髓移植病房大多集中在少數大型醫學中心或專科醫院的原因。

和信醫院的堅持與成績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自成立骨髓移植團隊以來,治療案例已突破五百例,每年穩定維持約25至35例,其中兒童個案每年約5至10例。移植類型涵蓋自體、親屬/非親屬異體、臍帶血及半相合移植,治療對象從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到部分良性或遺傳性疾病。透過嚴謹規劃與跨科合作,多數病人獲得長期無復發的成果,顯示和信在技術與臨床應用上已能與國際接軌。

陳榮隆醫師:引領小兒骨髓移植的關鍵力量

在和信的小兒骨髓移植團隊中,血液腫瘤科碩學主治醫師陳榮隆身為召集人,帶領團隊挑戰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案例:復發的兒童血癌、先天性神經罕病、甚至罕見的續發性組織球肉瘤。每一次抉擇都是「做,可能失敗;不做,只有等死」的艱難選擇。幸運的是,這些病人最終撐過了移植,讓生命得以延續。

陳榮隆醫師的專業生涯超過40年,早年即投入血液細胞治療研究,並曾赴美進修。返台後,他將臨床經驗與研究成果帶回台灣,優化和信的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不僅引入新技術,也建立起完整的移植團隊平台。

陳榮隆醫師指出,骨髓移植不只是技術突破,更是一場與病魔、與時間拔河的長期抗戰。和信醫院目前設有6床急性骨髓移植隔離病床,硬體設計參考美國杜克大學移植病房的理念與精神;同時,結合血液及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多科整合團隊的專業能力,能為每位病人提供全方位的醫療照護與個別化治療規劃。
 

本網站會使用Cookie來協助您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及分析流量數據。若您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更多詳情請查閱本公司的 Cookies使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