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訊
文章分類 醫學教室
50歲前罹患大腸癌機率上升!6大生活習慣快改掉
日期2025-06-25

隨著西方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普及,大腸癌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以往約九成的大腸癌患者為50歲以上,屬於「晚發性大腸直腸癌」;然而,近年來50歲以下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明顯上升,這類病人即被稱為「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由於這個年齡層普遍對身體異常症狀警覺性較低,且多數人未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導致病情容易被忽略。醫師在面對年輕患者時,也較少將癌症列為優先考量,常使得從出現症狀到確診耗時較長,確診時多已進展至較晚期階段。

了解早發性大腸癌特徵

相較於晚發性大腸直腸癌,早發性大腸直腸癌較常發生的部位在遠端大腸,其中以直腸最為常見,與女性相比,男性罹病風險相對較高。病人常見症狀包含腹痛、血便、腸道習慣改變(皆為遠端大腸腫瘤的典型表現)。家族史是重要線索,約3成病人皆有一等親罹患大腸癌。研究更指出,每6位早發性患者中即有一人帶有高外顯性基因(High Penetrance Gene),其中約一半與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症候群(HNPCC),也就是林奇症候群(Lynch syndrome)有關。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分析

類別風險因子說明
不可改變因子性別(男性)男性風險略高於女性
家族病史第一等親曾罹患大腸癌,發生風險上升
高外顯性基因如林奇症候群(Lynch syndrome)等遺傳性腫瘤症候群
可改變因子飲食習慣高油脂、紅肉、加工肉品、含糖飲料、低纖維攝取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生活型態
抽菸與酗酒增加大腸癌及其他癌症風險
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與腸道發炎及腫瘤生成有關
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與腸癌風險上升有關

初級預防:從生活做起

初級預防是指在疾病尚未發生前,透過改變生活型態與控制危險因子,預防疾病產生。大腸癌的許多危險因子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建立健康習慣是關鍵。養成規律運動、戒菸戒酒、避免西式高脂高糖飲食,並維持健康體態,有助於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特別是減少攝取油炸食物、紅肉與加工肉品,增加蔬果與膳食纖維的攝取,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

次級預防:定期篩檢

政府自今年起將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建議45至49歲民眾每兩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家族病史者,更可提前至40歲開始篩檢。民眾如有異常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醫師亦應主動提醒適齡篩檢並提高臨床敏感度,以降低延誤診斷的風險。

從年齡看大腸癌

特徵概覽早發性大腸癌(小於50歲)晚發性大腸癌(50歲以上)
發病年齡通常為20~49歲
以40~49歲發生率更高
通常為50歲以上
發病位置以直腸、左側大腸為主以直腸、右側大腸為主
家族病史約30%有第一等親病史遺傳相關較早發性比例低
初診症狀腹痛、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腹痛、缺鐵性貧血
診斷預後狀況較晚診斷,期別較晚期有症狀到診斷時間較短
發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有穩定或微幅下降的趨勢
篩檢策略尚未全面納入,但逐步下修年齡已納入國家免費篩檢政策

總結

早發性大腸癌的發生率隨西化生活型態上升,值得全民關注。建議民眾建立健康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並提高對如血便、腹痛與排便改變等症狀的警覺。透過政府推動的早期篩檢政策及民眾自身積極參與,有助於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提升治療效果與存活率。

(撰文:胃腸肝膽科∕謝秉翰醫師)

本網站會使用Cookie來協助您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及分析流量數據。若您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更多詳情請查閱本公司的 Cookies使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