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非營利事業的結餘,是 「 生命的改變 」,而不是 「 利潤 」。
策略大師邁可波特說,醫療事業的最高境界,是用最少的醫療資源,獲得最好的醫療結果。
癌症是全球人類生命的最大威脅,每年全世界約有一千萬人死於癌症。在台灣,癌症自1982 年至今,已經連續42 年,是國人死因之首位。不但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重大的損失,也帶給國家社會沉重的經濟負擔。
在1980 年間,黃達夫教授多次返台探親時,發現台灣癌症醫療落後歐美國家約20 年,當時,美國癌症平均5 年存活率是55%,台灣是25%。所以,在台灣,人人談癌色變,認為癌症是絕症。黃達夫教授在李國鼎資政的鼓勵與協助下,在去國25 年後,決定回鄉貢獻所學,於1990 年在台灣創立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除了提供比肩國際水準的癌症照護以外,更致力培育癌症醫療的專業人才。當時,台灣醫學界,尚未有癌症專科的訓練計劃,也缺乏早期癌症篩檢的觀念。所以,和信醫院的成立,創造了許多台灣的第一,如引進國內第一部乳癌攝影儀器、第一個提供輕度麻醉的無痛大腸直腸檢查、引進台灣第一部核磁共振儀,依據更精準的影像,來提供更正確的診斷及治療、第一個根據實證醫學,正確地使用麻醉劑,來減少病人的痛苦,包括引進病人自控麻醉儀器、第一個在台灣醫院,主張在適當的場合告知病人實情、第一個以沒有圍牆的醫院的觀念,執行癌末病人居家照護、第一個在台灣醫院實施DNR,事先與晚期癌症病人與家屬討論「善終」的選擇等,並為DNR 立法以及推動台灣的《癌症防治法》。
黃達夫教授投入了35 年的生命,孕育了和信醫院 「 以病人為中心 」 ,維護病人安全及確保醫療品質,一切行政與醫療決策皆以病人的福祉為依歸的服務精神,建立每一位員工都不可或缺,醫院的工作伙伴互信互助互賴,合作分工的機構文化,組織多科整合的醫療團隊,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全方位的癌症照護。創院五年後,在和信醫院接受全程治療的癌症病人的5 年存活率就達到55%,自此根據國健署的統計數字,和信病人的平均5 年存活率,不斷提升,且一直高於全國平均約20%(最新統計是76% 對比55%)。不久前,衛福部公布,首次委託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所做全國所有醫院,住院病人的醫療品質滿意度調查,和信醫院居全國之冠。
即使在健保「論量計酬」及門診診察費,輕重病不分,皆以同一價格給付的制度下,和信醫院不向制度妥協,不做對不起病人、對不起自己的事,用心為每一位病人仔細診察,為他們爭取最高的治癒機會。和信醫院為了維護病人安全與確保醫療品質,不但不 「 衝量 」 ,而且,在各個部門投入適當的人力,避免醫護因過勞而造成疏失,影響照護品質。而創造了高於全國平均20% 的癌症五年存活率。
35 年照顧癌症病人的過程中,我們培養了不少優秀的癌症專業人才,我們也更加了解病人的需求。這些年來,我們一直不斷地在思考,如何更積極地去減少癌症對病人、對整個家庭带來的傷痛與損失,進而減少癌症對人類的威脅。我們希望根據這35 年間,醫學界對於癌症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分子醫學的突飛猛進,進一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幫助更多的國人預防癌症的發生,如何應用最新的治療方法,挽回更多癌症病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每一個生命都有終點,我們如何陪伴病人平順地、無憾地走完生命最後的歷程,就是和信醫院未來35 年的使命。
為了要具體實踐我們未來的使命,我們有以下四項主要發展計畫:
一、成立大健康中心
二、成立分子醫學中心
三、成立緩和醫療中心
四、全面整修醫療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