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部
部門介紹

和信醫院護理團隊秉持本院「以病人為中心」的核心照護理念,護理部所屬護理師約為400人,提供全場域的照護,遍及病房、門診、手術室/恢復室、加護病房/急診、門診治療中心、內視鏡室、洗腎室、放射腫瘤科、放射診斷科、核醫科等。癌症病人無論處於診斷期(檢查/處置)、治療期(化療/放療/手術)、長期追蹤、或是安寧療護階段,都有護理師專業的照護與心理支持,和信護理提供病人高品質、全人化且持續性照護,成為病人漫長治療旅程中的重要陪伴者與守護者。

icon 護理部精誠領導的三大核心理念:

一、培育專業優秀的腫瘤護理師,引領腫瘤照護專業的創新發展,讓護理師在專業舞台得以發光發熱。

  • 規劃完善的腫瘤護理師培育藍圖,完整有系統的培育讓護理師,從新手(novice)到熟手到腫瘤護理專家(expert)。本院腫瘤護理師培育期程,除了PGYN二年期訓練(包括基礎課程、核心訓練、進階訓練),提供每人每年在職教育時數32小時,並依專業發展需求執行特殊功能護理師、進階護理師及專科護理師培育。
  • 癌症病人的需求,永遠是護理部發展腫瘤照護專業創新的動力,自1991年本院創院至今,護理部根據癌症病人的照護需求,已創建了多項獨特的腫瘤照護模式,讓護理師在多元化的腫瘤護理角色中,各自發揮獨特的功能與專業價值(詳述於後)。
  • 外界肯定:護理部於2019年8月,以「乳癌整合門診照護服務-全程守護乳癌病人」照護模式,參與「SNQ國家品標章」(Symbol of National Quality) 暨「國家生技醫療品質奬」之認證,以卓越照護品質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奬」【銅獎】殊榮(見下圖)

二、建構護理友善職場,讓護理師在工作與生活中獲得支持關懷與平衡。

  • 本院以全國最低護病比,白班與小夜班護病比1:5~1:6,大夜班1:8~1:10 ,全日護病比維持在4.9~5.4,以合宜工作負荷,提供病人優質護理照護。(2025年1-8月平均護病比為5.3)
  • 提供友善工時與休假制度:病房12小時班、季排班、足夠休假(上班13-14天,休假14~15天/4週)。
  • 提供各式比例的彈性工時(1/2、2/3、4/5、3/5…),以及留職停薪(以月計)申請制度,可依個人需求(如短期喘息、進修、休養、家人照顧….等原因)提出申請。
  • 外界肯定:本院護理正向執業環境,於2011年榮獲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全聯會)頒發區域醫院級【金磁獎】殊榮(見下圖)

三、重視與支持護理師個人職涯的規畫發展

  • 提供完善的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制度:護理師由N1至N4,以及NP1~NP5等職級,由一般腫瘤護理師進階至特殊功能護理師,再進階至進階腫瘤護理師,臨床進階路徑如下表,
  • 各職級有其獨特的角色功能,摘述於下表:

                  和信醫院腫瘤護理師職級與角色功能

類型

資格

核心職責

一般腫瘤護理師(N1–N3)

N3、N4護理師進階制度參照台灣護理學會制度

本院另有規劃「各單位各職級能力確保辦法*」,於每年底每位護理師都須完成自己職級的能力確保要求,始取得在該職級隔年執業的專業能力資格

N1–N3護理師負責病人門診、住院、檢查、治療、手術、重症…各領域之日常護理工作之日常護理工作,並依醫師指示協助執行醫療程序

個案管理師(N2–N3)

需完成 50 小時以上的訓練課程,並通過由台灣護理學會、台灣腫瘤護理學會舉辦之個案管理師資格認證考試。

每位個管師每年都須完成自己職級的能力確保要求,始取得在該職級隔年執業的專業能力資格

個案管理師提供癌症病人全程照護及支持,包括醫療及照護問題評估、跨部門照護協調、資源轉介與病程陪伴,協助病人及家庭順利銜接各階段醫療照護。

扮演每位癌症病人的代言人。

■ 癌症病人個案管理師編制:包括:乳癌(6)、大腸直腸癌(2)、肺癌(1)、肝膽癌(1)、婦癌(1)、鼻咽喉癌(1)、泌尿系癌(1)、血腫及兒癌(1)、胃癌食道癌(1)、甲狀腺癌(0.5)

■ 非癌症病人個案管理師編制:包括:出院準備(2)、糖尿病(2)、肺結核/氣喘/COPD(0.5)

特殊功能護理師(N2–N3)

完成專門領域之培育計畫或相關訓練課程,並通過評核。

移植照護護理師

PICC護理師(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傷造口護理師

住院安寧療護、安寧共照護理師(安寧基礎訓練、進階訓練)

安寧居家護理師

PAS護理師(Patient Advocacy Service)

主責幹細胞移植、病人照護

主責癌症病人周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及照護

主責複雜性傷造口住院協同照護、傷造口護理諮詢自費門診服務

主責六北安寧專區住院安寧照護、住院及門診安寧共照服務評估及收案

主責安寧居家收案訪視照護

主責診斷期癌症病人關懷服務,整合檢查處置排程,加速癌症治療的開始時間

N4 進階護理師

N4進階護理師須接受個別癌症病人身體評估技能及長期追蹤照護的培訓,例如乳癌進階護理師、甲狀腺癌進階護理師、泌尿癌進階護理師等,以強化各癌別病人照護所需之獨特專業能力(包括身體評估技能…等)

每年每位N4進階護理師都須完成主責癌別的職級能力確保要求,始取得該癌別隔年執業的專業能力資格

N4進階護理師協同長期追蹤團隊醫師,在門診提供癌症治療後長期追蹤病人照護

協同照護包括早期偵測復發或轉移、慢病轉介、副作用及後遺症健康整合性評估與照護

目前在門診有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進階護理師,協同照護長期追蹤病人

專科護理師 (NP) (NP1~NP5)

完成「衛福部儲備專科護理師培育計畫」,通過各階段的學科評值後,取得國家證照之應考資格

通過兩階段甄試(筆試 + OSCE 技術考),取得國家證照才能執業專科護理師臨床實務

專科護理師進階制度NP1~NP5,每個職級需通過該職級進階資格及臨床能力評核

每位專科護理師每年都須完成自己職級的能力確保要求,始取得在該職級隔年執業的專業能力資格

專科護理師協同主治醫師執行癌症病人臨床醫療處置、支援臨床決策與診療流程,協助醫師擬訂初評與診療計畫,並依預立醫療指示開立各項檢查單與藥物,處置病人各項臨床問題

本院專師服務區域,包括住院區、門診區、主責「化療住院前評估門診」

專師科別屬性包括:內科、外科

護理職級能力確保制度與照護特色
  • 尊重每位護理師的專業職涯規劃,由個人自決是否要申請進階。 為維持每個職級應有的專業能力,護理部獨創的「護理職級能力確保制度」,由各單位同事依據本單位的工作屬性,討論各職級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項目而制定,「護理職級能力確保制度」的特色如下:

         (1) 每一個護理職級(N1~N4)均有明確的職級能力要求標準,每年須完成一次。

  • 每位護理師每年需完成該職級應有的專業點數,並提交「職級能力證明」,才能維持明年該職級的能力。
  • 護理人員於每項實務操作後立即記錄,交由單位主管或值班主管確認蓋章,每年統計該職級應有的點數是否符合,以取得隔年該職級應有的能力確保。
  • 完成該職級年度能力確保,為晉升下一階職級之基本要求。

         (2) 各職級A/B項能力確保的內容與條件(如下表),採單位客製化標準。

  • 不同單位能力需求不同,各職級能力確保內容由各單位自行訂定、定期修訂。
  • 例如:ICU需熟練急救、危急徵象評估監控、呼吸器功能的認知…等能力。
  • 例如:骨髓移植病房、內科外科病房、安寧專區、門診化療中心、內視鏡室、手術室、恢復室、門診區…等單位,皆訂有單位屬性獨特之護理職級能力確保要求標準。

         (3) 職級能力評分機制(採A/B項能力分類)

分類

說明

分值範例

A 項一般護理工作項目(例:基本護理技術、輸血、化療給藥、術後/檢查後照護..…)每項技術 1 點
B 項

專科屬性技能(例:PICC置放、胸腹腔放液術、骨髓穿刺…)

執行風險或重大事件處理(例:急救、急送ICU、安排急診手術…)

每項 2 點

icon 和信護理團隊照護特色

癌症病人的需求,永遠是和信護理發展腫瘤照護專業創新的動力,創院至今,護理部已創建多項獨特的腫瘤照護模式,分述如下:

1. 首創癌症安寧居家照護模式:

1991年為協助癌症病人居家照護需求,護理部創建「癌症病人居家照護模式」,尤以末期病人居家訪視照護及諮詢,協助處置臨終癌症病人症狀不適,並降低家屬照顧的焦慮與不安。

2. 導入腫瘤資深護理師(專科護理師前身)協同腫瘤專科醫師臨床照護:

本院為台灣第一家癌症醫院,為提高癌症病人臨床照護效能,特於1994年建置腫瘤內科資深護理師、1995年建置腫瘤外科資深護理師,協同腫瘤內外科主治醫師照護住院病人,此模式深獲病人及醫療團隊的肯定。200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專科護理師」納入臨床護理服務職類之一,並辦理國家證照甄試。本院資深護理師們隨即通過國家證照甄試,當年正式更名為專科護理師,投入臨床服務至今。2000年開辦由內科專科護理師主責「化療住院前評估門診」至今,有效降低了10%化療病人,因為血球太低、合併症等問題導致的無效入院,又因血球不足及合併症再辦出院的奔波辛苦。

3. 首先引進由護理師執行周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及照護:

護理部為降低化療病人周邊血管反覆穿刺注射的辛苦,1997年率先邀請美國護理專家來院辦理PICC培育工作坊,引進PICC的注射技術及照護模式。隔年1998年隨即推動由受訓合格的護理師,執行周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的置放技術、從X光判讀導管的正確位置,並建立標準化照護標準。在PICC導管置入技術不斷精進,由初期的前臂注射方式,導入上臂超音波導引注射,照護及換藥方式也精進改良,至今無論是導管感染率或靜脈炎、靜脈血栓或導管滑脫…等合併症,本院的照護成績皆優於文獻上多家歐美癌症中心。由於本院護理師導管置入技術純熟,多年來更協助培訓香港及大陸數十位醫師、護理人員,目前也成為台灣各醫院醫護人員學習PICC置入及照護訓練的重要基地。

4. 首創婦女整合照護門診:

  • 2000年首創「婦女整合照護門診」,讓婦女癌症(如乳癌、婦科癌)集中整合照護。
  • 整合看診、超音波/乳房攝影檢查、組織切片及細胞病理診斷)。
  • 本區限女性病人及家屬進入,男性家屬需在等候區等待,解釋病情需要時由護理師帶入,提供婦女癌症病人更衣後完全的隱私保護,以及便利的檢查及診斷。

5. 首創癌症個案管理照護制度:

本院2001年執行健保署委託「乳癌診療試辦計畫,」,護理部同年導入「乳癌個案管理師照護制度」,強化癌症病人對治療的黏著度,確保癌症病人遵循診療指引而完治。此創新的照護模式,不僅提高乳癌病人完治率及存活率,更有效降低乳癌治療在健保整體的醫療支出,實為台灣在癌症照護的一大變革。如今在醫策會推動下,將個案管理照護模式納入癌症診療品質認證之必要條件,也影響國內各醫療院所將癌症個案照護模式制度化,整體提升了台灣癌症病人的照護品質。

6. 獨創開刀房家屬關懷服務:

為關懷手術病人家屬在等候室中的焦慮、擔憂心情,護理部於2001年推出「手術家屬關懷服務」,由手術室護理師於每日09:00、11:00、13:30、16:30主動走出手術室,由志工引導至每位病人家屬所在位置,向每一位手術病人的家屬,說明病人目前的手術進度及狀況,減少家屬等候時的焦慮與不安,此服務推出至今仍深獲手術家屬的好評與肯定。

7. 首創癌症病人診斷期關懷照護模式:

為降低初罹癌或高度疑似癌的病人及家屬,在診斷期需與時間賽跑的焦慮惶恐不安,護理部在2006年起推出「PAS (Patient Advocates Service)診斷期關懷照護模式」,由門診護理師協助整合3天內完成病人所需之各項檢查排程,並追蹤檢查報告,必要時依醫師指示加排檢查項目,減去病人需不斷往返醫院門診、排程及看報告的時間,加速治療計畫的推動,成為診斷期病人及家屬重要的心理支持照護。

8. 獨創化療前病人血管評估護理服務:

起皰性化學藥物輸注如發生血管外滲,將導致皮下組織潰爛發炎,甚至需植皮手術來處理的嚴重合併症,所以選擇適切血管來注射,對病人是非常重要的事。2009年護理部推出「血管評估護理服務」,由門診治療中心資深護理人員主責,接受腫瘤內科主治醫師照會後,執行病人周邊血管注射起皰性化學藥物治療的安全評估,並視病人的需要提供人工血管(Port-a、PICC)置入的優缺點及照護重點介紹,供病人選擇,並將血管評估結果回饋主治醫師,醫師與病人經評估後接受度高達95%以上,讓癌症病人可以安心接受化療治療。

9. 獨創癌症病人長期追蹤照護服務:

癌症病人隨著治療療程結束,帶著疾病或治療副作用,以及害怕復發或轉移的心理陰影進入長期追蹤,相關的照護需要被關懷。護理部於2009年獨創「癌症病人長期追蹤照護」,由進階腫瘤護理師協同一般內科醫師,在門診主責關懷照護。目前已開辦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病人長期追蹤服務,除了早期偵測癌病復發或轉移,並照護病人各項身心症狀與慢性病問題,需要時得轉介其他照護資源協助照護,以增進病人在家庭生活與社會功能之調適。

10. 建置放射診斷科侵入性檢查後留觀照護機制:

接受侵入性處置後(例如肝臟、肺臟組織切片…)的病人,容易出現合併症,健保給付雖可住院留觀照護,但考量住院將增加病人的壓力以及家屬照顧負擔,並增加醫療費用的支出。護理部於2014年在放射診斷科設置「留觀照護室」,由護理師即時觀察、評估及照護侵入性檢查/處置後的病人,確保安全後給予衛教返家,並輔以24小時電話追蹤。此照護模式減少不必要的住院醫療資源耗用,合併症發生率也優於歐美,整體照護成效良好,模式值得推廣。

本網站會使用Cookie來協助您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及分析流量數據。若您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更多詳情請查閱本公司的 Cookies使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