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部
相關衛教 營養部-衛教知識
吃進嘴裡的危險:超加工食品如何悄悄傷害你的身體
作者/營養部趙思姿主任
日期2025.09.10

現代人的飲食充滿危機與陷阱。許多人希望吃得健康,但走進超市或大賣場時,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即食食品與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UPF)總是最先映入眼簾。這些食品憑藉「方便、好吃、耐放」的優勢,悄悄排擠了天然食材的地位,使得現代飲食逐漸被「加工的便利」所主導。

根據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USF)的研究,超加工食品不僅會引發慢性發炎,還會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進而增加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風險。目前已證實與成人肥胖、代謝症候群、憂鬱症、腸胃功能失調、大腸癌,以及青少年代謝症候群和兒童血脂異常等問題有關。換句話說,這些看似無害的日常零食與速食,其實正一步步蠶食我們的健康。

那麼,什麼是「超加工食品」?它並不是單純的加工,而是在原始食材上額外添加了多種化學成分,例如穩定劑、防腐劑、乳化劑、甜味劑、人工香料等,有時一樣產品中添加的化學物質就超過五種以上。這類食品最常出現在速食、冷凍食品、即食料理與微波食品中。舉例來說,含糖飲料、包裝餅乾、薯片、甜甜圈、香腸、火腿、泡麵、早餐穀片、冷凍披薩或速食調理包,幾乎都是典型代表。

以台灣一份針對青少年的飲食調查為例,高達七成學生表示每週至少三次會選擇泡麵或速食作為正餐。這種習慣看似節省時間,但背後卻帶來長遠的健康隱憂。另一個案例來自歐洲的前瞻性研究(EPIC study),顯示每日攝取超加工食品比例越高的人群,十年內的全因死亡率也顯著上升。

為什麼這些食品問題如此嚴重?除了人工化學成分,超加工食品往往與「高油、高鹽、高糖」的西式飲食結盟,不僅膳食纖維含量不足,也缺乏天然食材所提供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對腸道而言,這樣的飲食長期下來會破壞腸道菌叢平衡,損傷腸道黏膜,引發慢性發炎。再加上食品外包裝中可能釋放的雙酚A(BPA)、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等環境荷爾蒙,更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提升癌症與代謝疾病的風險。

更健康的替代策略

避免掉入飲食陷阱,最佳策略就是 減少超加工食品的依賴。建議以新鮮未加工的天然食物為基礎,例如選擇全穀雜糧、根莖類與各色蔬果,補充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素;蛋、豆、魚、肉與堅果、種子則可提供優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像是:
•    用地瓜或燕麥片取代早餐穀片;
•    用無糖堅果取代薯片零食;
•    加班時準備水果或原味優格,而非依賴泡麵;
•    家庭聚會以火鍋搭配蔬菜、海鮮為主,而不是炸雞與披薩。
 

當然,現代生活難以完全避免超加工食品,但我們仍能透過降低頻率與選擇更佳替代品來守護健康。畢竟,飲食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疾病,而是日積月累的選擇累積出健康或風險。


台灣日常的飲食陷阱

  • 超商早餐陷阱:許多人趕上班,隨手在超商抓一份火腿蛋三明治加上奶茶。看似方便的組合,其實三明治裡的火腿屬於加工肉品,奶茶則含高糖與人工添加物。長期下來,這樣的早餐雖能填飽肚子,卻幾乎沒有提供足夠的纖維與營養素。
  • 加班宵夜選擇:上班族熬夜時,最常見的選擇是泡麵、鹹酥雞或冷凍微波義大利麵。這些食物高鹽高油,還帶有大量人工添加劑,加重腸胃與肝腎負擔。
  • 週末家庭聚會:家庭聚餐常會點速食披薩或炸雞,孩子們最愛配上含糖汽水。這樣的組合不僅熱量驚人,還會讓孩子的味覺習慣偏向「高油高糖」,增加未來肥胖與代謝疾病的風險。

     

本網站會使用Cookie來協助您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及分析流量數據。若您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更多詳情請查閱本公司的 Cookies使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