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腫瘤想像成住在肺裡的「違章建築」。處理方式大致有兩類:手術就像直接拆屋;放射治療當成遠端「精準打擊」。
微創手術
手術適用於非小細胞肺癌的早期病人(第1期、部分第2期),腫瘤局限、尚未遠端轉移。微創手術又稱為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VATS)是最常用的術式,切口是數個約1–2公分的小孔,像「針孔攝影」。優點是出血少、疼痛較輕、恢復快;多半住院3–5天即可返家。以下為幾個判斷手術重點:
- 腫瘤位置與大小:位在肺內、尚未侵犯重要血管或廣泛胸膜者,較適合手術。
- 身體條件:
o 肺功能(吹氣測試)要過關,像是預估切除後還能應付日常活動,不會一爬樓梯就喘到投降。
o 心臟功能(心電圖、心臟超音波)也要能扛得住麻醉與手術。 - 是否合併嚴重共病:控制良好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通常沒問題;但若有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病、近期心肌梗塞、重度腎衰竭等,就需要胸腔外科與麻醉科共同評估。
- 抽菸史:術前戒菸至少4週,能明顯降低併發症(肺炎、氣胸、傷口癒合差),手術也會順利很多。
- 第3期部分病人(例如局部淋巴結陽性)可能採取「先化放療縮小腫瘤,再考慮手術」的策略;小細胞肺癌多半不以手術為主,除非是極早期。
手術的基本「拆屋」方法
- 肺葉切除(Lobectomy):我們的右肺 3 葉,分成上葉/中葉/下葉(體積較大、較短而寬)。左肺 2 葉分為上葉/下葉。手術是將整個病灶所在的肺葉連同淋巴結一併清除。
- 肺段切除(Segmentectomy):像「精修」;適合小而周邊的病灶(例如≤2公分),保留更多肺功能,但局部復發風險需仔細掌控。
- 楔形切除(Wedge Resection):再更小範圍的切除,常用於腫瘤很小情況。
- 淋巴結取樣/清除:用於分期與降低復發的重要步驟。
術後快速恢復的小撇步
- 早下床、深呼吸練習(吹球):防肺塌陷與肺炎。
- 疼痛控制:硬膜外止痛、肋間神經阻斷或病人自控止痛(PCA),讓病人敢咳、敢動、恢復快。
- 飲食與營養:蛋白質補好補滿,傷口恢復更快。
- 正常會遇到的小狀況:短暫氣泡音、咳嗽、疲倦;若持續發燒、呼吸困難、傷口紅腫滲液,請盡快回診。
放射治療:如何精準「瞄準」腫瘤?
放療是高劑量、毫米級精準的定點打擊。想像是「GPS導引飛彈」,在不傷到周邊器官的前提下,把能量鎖定在腫瘤上。
放療什麼時候上場?
- 早期但不適合手術:年紀較大、心肺功能差、或拒絕手術的病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SABR)是王牌選擇,3–5次高劑量就能達到接近手術的局部控制率。
- 局部進展期(第3期):多採同步化放療(邊化療、邊放療);之後可能追加免疫治療鞏固。
- 術後或術前:特定情境下考量(例如邊緣陽性、局部復發)。
- 緩解症狀:咳血、骨痛、腦轉移(可用定位放射手術 SRS)等,放療「止痛止血」往往又快又有效。
放療如何做到精準?
- 定位與模擬:
o 定位電腦斷層(必要時4D-CT看呼吸起伏),在身上做小小標記(或貼定位貼)當作「地標」。
o 製作固定具(像專屬抱枕)讓每次姿勢都一樣,避免「歪樓」。 - 繪圖與劑量設計:
o 醫師把腫瘤與重要器官(心臟、食道、脊髓)逐一勾出,物理師設計劑量與多角度光束(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容積旋轉調強放射治療VMAT),像在立體城市裡規劃車流,讓能量集中、旁邊少塞車。
o 考慮呼吸移動,加上安全邊界,或使用呼吸門控/屏氣技術,讓「飛彈」只在腫瘤經過時發射。 - 每日影像導引(IGRT):
o 每次治療前用Cone-beam CT(圓錐束電腦斷層掃描)「對焦」,確認腫瘤位置毫釐不差,才按下啟動。 - 品質保證(QA):
o 機器、劑量、路徑天天校準;別擔心,放射線不會留在你體內,做完就像關燈一樣結束,不會發光也不會「傳染」給別人。
放療常見副作用與照護
- 急性期(治療中~治療後數週):
o 疲倦:像跑完小馬拉松,多休息、均衡飲食即可改善。
o 食道炎、吞嚥痛:選軟質、溫涼食物;少辣少硬,補水、必要時止痛。
o 咳嗽、痰變多:溫開水、遵醫囑的止咳藥與支氣管擴張劑。
o 皮膚紅熱:像輕微日曬,溫和保濕,不要貼藥布或搔抓。 - 遲發性(數月後):
o 放射線肺炎:若出現持續咳、喘、低燒,請及早回診;有藥物可控制。
o 肺部纖維化:少數人會有長期換氣功能下降,追蹤肺功能即可。
o 心血管/食道影響:現代IMRT/VMAT已大幅降低風險,按期追蹤最重要。
總結:
放療是把能量送到該去的地方、在不該去的地方「踩煞車」。計畫做得好,副作用就更可控。
手術 vs 放療:怎麼選?
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答案,只有最適合你的那一套。
• 能手術完整切除、身體條件OK:多半「先拆屋」,長期數據最扎實。
• 不適合手術或不想開刀:SBRT/SABR是高分選項,療程短、控制率高。
• 第3期:跨科團隊常會以同步化療放療為主軸,再視情況加免疫鞏固。
• 症狀控制:腦、骨、出血、疼痛——放療有「快、準、狠」特性,很快可緩解症狀。
請跟胸腔外科、放射腫瘤科、胸腔內科一起共同決策。你的年齡、肺功能、腫瘤位置大小、基因特徵、生活目標,都會影響方案。醫療團隊不是只看影像,也會看你的人生規劃。
結論:拆違建靠外科,放療靠科技
對付肺裡的「違章建築」癌細胞,手術是最俐落的拆除隊,放療是精準的遠端打擊。兩者是絕佳偕同隊友:該拆就拆、該瞄準就瞄準;有時還要加上化療、標靶或免疫當「後勤支援」。現代胸腔醫療已從「大刀闊斧」進化到微創手術。只要你與醫療團隊一起規劃、按部就班,多數病人都能平安度過治療期,帶著好呼吸回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