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薦醫學系學生至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研習
2025.03.19
2000年起每年選派35位醫學生(陽明大學、成功大學、台灣大學)前往美國Duke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接受為期23個月臨床實習。截至2022年已有82(陽明大學53位、成功大學20位、台灣大學9)醫學院學生受惠於此專案。本會期望能藉此拓寬國內醫學生的視野,帶回杜克大學珍貴臨床經驗,成為國內醫學教育改進的媒介。也希望能促使國際學生持續維持良好朋友關係,在未來職業生涯中成為終身學習伙伴。
本會協助歷年至Duke醫學院完成實習之醫學生們,將其實習心得與目前醫療工作經驗,能有系統與計畫地透過身教、言教之分享與學習之交流,以傳承經驗的種子教師角色,不斷地影響週遭的人,來提升醫療照護水準

 
  1. 2013年集結出版醫學生出國實習心得「杜克醫學院的八堂課:好醫師是這樣教出來的」,讓國內關心醫學教育者也能分享美國杜克大學的教育經驗。
  2. 20141123Duke Reunion實習醫學生之經驗成果座談會分享「我們能為這社會、醫療現況做什麼?
然而,受2019年全球疫情影響,2020年為彌補甄選上之學生無法出國進修的遺憾,與和信醫院合作,特請黃裕欽教授(Duke大學胸腔及重症加護科)規劃,與New School專案教師Dr. Deborah Ng共同主持,於912舉辦「Medicine in Changing World Workshop」,共有36位成大與陽明醫學系四年級與五年級的學生參加。Workshop以小組討論進行互動。
 
  1. 2002
  1. 辦理「如何挑選合適學醫的學生」國際研討會,邀請哈佛及華盛頓兩位知名大學負責醫學院招生委員會的學者教授,及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服務的王智弘醫師,由美來台介紹他們如何挑選醫學生的經驗以及以學生立場對這種入學篩選的感受。
  2. 另邀請台大、陽明、高雄醫學院負責招生事宜的教授,分享這幾年他們在國內執行「推薦甄選」與「申請入學」的經驗。另亦邀請兩位成大醫學生以學生立場談台灣入學篩選之感受,透過研討會凝聚共識,提供教育部建言。
  1. 2003
  1. 邀請各醫學院校醫學教育負責人參與「How to interview」為主題之研討會,提升甄試面談技巧。
  2. 200311月舉辦「如何面談適合學醫的醫學生」研討會,提供了國內各醫學院的敎師們互相觀摩、分享經驗的交流平台,凝聚出更好的面談方式,招收更適合學醫的醫學生,也因此激盪出「如何挑選醫學生」一書的編撰。
  1. 2004
  1. 2004年邀請美國邁阿密大學Dr. Gardener教授來台舉辦醫學生國考議題研討會,醫學教育面臨之最大瓶頸在於國考通過率年年浮動,嚴重影響醫學教育方向與醫療人力資源的供應,因此衛生署、教育部深深體會此方面重要性。
  1. 2006
  1. 與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合作舉辦「比較甄選入學及考試分發入學座談會」,藉著座談會了解經由不同管道入學的學生,日後在校之學習及生活表現之差異,並據以調整不同管道入學之學生比率,在漸進改革中扭轉聯考制度的不適性。各醫學院校提供近年來選取學生之評量方法及追蹤之成效進行討論、比較,本會並提供亞洲、歐美國家之入學制度資料給各校參考,提出一個合理可靠之評估方式,以比較全國甄選入學及考試分發入學學生之表現。
  1. 2009
  1. 主辦「十一所醫學院校醫學系推甄入學成果報告分享座談會」,就各校推甄入學在實際運作上之經驗與心得舉辦圓桌會議,藉此進行互相間的觀摩與切磋,為台灣醫學教育凝聚出更完善的招生辦法,以培育出具有「同理心、責任感、誠實、服務心、虛心以及敬業態度」的醫者。
  1. 2009
  1. 本會協助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aiwan Medical Accreditation Council, TMAC)舉辦國際研討會暨TMAC訪視委員工作坊:美國與臺灣醫學教育評鑑經驗的對話,與 「美國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 (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 LCME)進行交流,邀請LCME三位秘書長Dr. Dan HuntDr. Barbara BarzanskyDr. Robert Sabalis分享LCME 的評鑑經驗,談及美國醫學院評鑑的LCME 組織緣起與變革、評鑑前準備工作、評鑑標準之設定與修訂及修訂理由、如何實施實地評鑑、如何撰寫評鑑報告、如何做出評鑑結果、如何訓練訪視委員及因應委員意見不一致的情形。
  1. 2014
  1. 贊助「醫學院評鑑委員會」( Taiwan Medical Accreditation Council, TMAC)辦理西太平洋地區國家醫學教育協會(Associ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in Western Pacific Region ,AMEWPR)2014年度大會,增加了台灣醫學教育的國際能見度。同時也藉此機會能讓台灣的醫學教育及評鑑制度得到更多的國際間意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