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Flex
×
  • 網路掛號
    • 網路掛號
    • 掛號查詢 / 取消
    • 看診進度表
    • 我的帳戶
    • 門診時刻表
    • 初診病人報到須知
  • 健檢與健康醫學
    • 健檢方案介紹
    • 個人健檢預約
    • 健檢繳費方式
    • 健康檢查需知
      • 健檢前注意事項
      • 健檢後注意事項
      • 大腸鏡檢查前準備需知
      • 糞便收集注意事項
    • 常見問題
  • 醫療團隊
    • 醫師查詢
    • 團隊介紹
      • 乳癌
      • 肺癌專科團隊
      • 食道癌
      • 胃癌
      • 大腸直腸癌
      • 泌尿系癌
      • 婦癌
      • 頭頸及鼻咽癌
      • 肝癌
      • 甲狀腺癌
      • 血癌及淋巴癌
      • 兒童癌症團隊
      • 治療後長期追蹤
      • 治療準則索取平台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 藥劑科
  • 成果與知識
    • 藥品查詢
    • 線上閱讀年報
    • 病人衛教專區
      • 放射治療
      • 藥物治療
      • 營養補充
      • 疼痛
      • 復健
      • 心理社會支持
      • 癌症護理
      • 緩和醫療
      • 手術麻醉與止痛
      • 失智症診斷與照護
    • 和信醫訊
    • 病人教育頻道
    • 訂閱電子報
    • 臨床病理科採檢手冊
  • 研究與教學
    • 醫學研究
    • 活動邀請
    • 醫師/護理/醫事人員教育
    • 人體試驗委員會
    • 臨床研究受試者保護小組
    • 外院人員訓練
    • 圖書館
    • 台灣癌症病人共同照護計畫TAP
  • 關於和信
    • 關於和信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
      • 「護病比」:一位護理師照顧幾位病人的比值。
    • 活動訊息
    • 院址交通
    • 志工招募
    • 人才招募
    • 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
    • 電子病歷推廣專區
    • 愛心捐款
    • 聯絡我們
  • 病人服務中心
    • 門診時間表
    • 病人權利義務
      • 醫療申訴與服務申訴
    • 掛號服務
      • 初診掛號
      • 複診掛號
    • 門診服務
      • 門診醫療費用
    • 住院服務
      • 病人住院須知手冊
      • 陪病與探病
      • 住院流程手續
      • 本院病床類別一覽表
    • 服務資源與設施
      • 樓層簡介
    • 緊急病況處理
    • 病人收費項目
    • 五大癌症篩檢服務
    • 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 健康共好
    • 健康關渡
    • 健康台東
  • Language
    • English

【和信醫訊vol.35】癌症倖存者的心聲(下)

2023-01-042023和信醫訊照護知識病人故事病友園地身心調適

圖:華健淵攝

別對病人說加油

每個人面對疾病的反應都不一樣,無法類比誰比較樂觀勇敢或是誰比較悲觀脆弱,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所面對的痛苦與恐懼。人人都想要正面樂觀的活著,但有時候,我真的還做不到!鼓勵一個失去健康、人生驟變的病人,一句你要「加油、堅強、勇敢…」有時未必有用。在每一個孤獨的暗夜裡,我時常一個人偷偷哭泣,每一滴眼淚中有自責、憤怒、委屈和恐懼⋯ 「為什麼我會得到癌症?」「為什麼我沒有照顧好自己又拖累到了家人?」「為什麼無法達到家人希望我要勇敢、樂觀面對的期待?」有時家人以輕鬆無惡意的口吻勸解,對於疼痛忍受度與生活抗壓力都低的我,聽在耳裡都像事不關己的酸言冷語。

我憂鬱,但也一直努力著

我想多數病人都不願意聽到別人勸戒自己,「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感受、「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才是正常。正在與病魔打仗的病人已經很狼狽,我們無法在經歷身體痛苦同時,還要一直保有正面樂觀的心情。期待病人以正面樂觀態度來看待重大疾病是很不切實際的,當病人正遭受疾病之苦,除了失去身體的健康,還有難以再回歸過往的生活常軌而感到失落喪志,時而有不理性或複雜到一時也說不清「到底我是怎麼了」的情緒感受,這時我只希望身邊有人能夠耐心陪伴、單純地支持聆聽,讓我適時好好大哭一場,發洩內心失落的情緒和壓力。即使時常有悲觀、沮喪的情緒,但並不代表我不想積極地努力,就算有些恐懼不會因此而消失,但能夠自在表達出內心的憂懼,我想這有助於調適面對重大疾病所產生的壓力。

不恰當的安慰更傷人

不適當的安慰語言,往往也會不小心踩到病人的地雷區,因為知道自己的身體經過切除手術、抗癌套餐療程,身心與生活狀態和生病前的人生已有些不同了,除了身體上的改變,生命中還有一些關係或原有的價值觀正在碎裂、崩解。《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書中提到,關於嚴重慢性病痛對個人生活可能造成的創傷影響,重症病人的創傷性心理影響,主要是源自對於「活著的時間(lived time)的感覺已經消失及混亂,病人面臨的挑戰是重新在生活中找到意義(p.251-252),這種感覺如果你不身在癌症病人國度,是很難感同身受的。

只有適切、單純的陪伴,才能成為他人幽暗國度中那盞溫暖的微光,在病人遭逢生命的無常脆弱和如死水一潭的處境,讓病人能夠自在表達敘說出當下真實的感受,就算改變不了生病的事實,但至少能夠陪他一起從「敘說」[1]中慢慢面對自己生病的真實,在彼此深刻體悟交流中,汲取自我療癒和復原的養分。

圖:朱玉芬攝

身心同源、同病

對於自己人生的轉折變化,我想從童話故事心理隱喻來試說自己的生命經歷,童年時期我常被告誡外面的世界充滿危險、要聽話、要待在高塔中當受保護的公主,於是我變成無聊時總愛抬頭望向天空想像世界的人,青年時期家中負債高塔崩塌,我一夕轉大人變成委曲求全的「灰姑娘」,直到中年之齡的這一場病,我的心陷落到荊棘幽徑中,才終於激發求生本能想要摸索生命縫隙的出口。

身體的病痛提醒了我,要將個人長期的內心糾結、壓抑化膿的心理,做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清創,才有修復心理創傷的機會。我了解到身體的癌細胞從開始變異潛行到大勢攻城掠地的侵犯,這是忽略自己身體健康的對等代價,另外,當面對生存與死亡焦慮,我才開始想要了解「活著」的人生該走向何處,開始追尋存在的意義。

想要成為「如其所是」的自己

艾瑞克森強調「自我認定」危機的發生,往往就是在個人對世事在半知半解情況下,可能過分的獻身給自己並不十分喜歡的角色的時候(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p.15),還有在童年被強力壓抑不能表現出來的東西,到了成年以後,也會突然爆發出來(p.146)。面對長期內心的衝突、恐懼、迷惘混淆,一再不自覺地射出第二支箭、第三支箭…傷人傷己,病根心魔使我不斷自我否定、懷疑或阻隔自己的感受連結,我的自卑、我的嫉妒與缺愛的渴望和防衛的好勝心,包括生命中的創傷事件後的自我退縮與排拒痛苦而封堵,我怕黑、怕孤單、怕不值得被愛⋯等,我將自己活著的力氣,關注在他人對我的評價,無法自我肯定與接納現實生存世界的我,陷入悲情、焦慮、無意義感的負向認知和行為模式,堆疊出一個「自以為是」的虛假自我和內在想像世界的「迷誤(迷霧)」迴圈。最近自己稍有一點明白,對於想要「改變的自己」不是變成另外一個別人的自己,而是想要成為一個走進自己心中「如其所是」的自己。

把病交給醫生,把心交給佛菩薩

這幾年加入幾個病友群組,有時會在訊息內發現又有癌友復發或轉移甚至病逝,瞬間的情緒很低落和感觸連結很深,何時會是輪到我!又為何我是倖存下來的人?「三三而來、姍姍而來」,三月五日是我的生日、也在三月初被宣告得到癌症三期,同時間內也後補上法鼓山的在家菩薩戒,三月六日完成受戒的我宛若「重生」的巧妙喻意。宗教信仰的力量「把病交給醫生,把心交給佛菩薩」,成為我應付人生無常苦難憂患的靈性依靠,因此在每年三月時我都感觸良多,又心懐對生命的謙卑和感恩諸佛菩薩的慈悲護佑,此時的我還能保有身體無恙的行動能力站在人生旅途中,這也提醒經歷過抗癌身心苦楚的我,已回不去罹癌前的生活方式。

期待破蛹蛻變

這一場病苦帶給我能否再一次「破蛹蛻變」的新功課,學習如實面對個人存在的焦慮和擁抱痛苦,接受身體缺損的變化,以及重新理解感受生命的奇蹟恩賜,勇敢跨出不同以往的人生態度,悅納不完美但足夠好的自己,進而發掘體驗新生命之於我的意義,將生存危機化為生命轉機的動力,從作繭自縛的病中「蛻變」,化身為蝶

[1]為何『敘說』: Ricoeur在其『時間與敘說』(Time and Narrative,1984)主張,透過敘說我們才得以在生活持續變化的流變中找到秩序和意義。(資料來源:敘說心理學,p.143)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35
作 者:美樂蒂 (和信病友)
關鍵字:病友園地
期 數:Vol.35
出版日期:2023/01

最新出刊

  • 2023.4.20 【癌症治療後病人系列講座】乳癌病人與營養照顧
  • 📣好康預告:本年度💖免費健康篩檢活動,4/8(六)上午在本院為大家提供服務!
  • 免費【肺癌篩檢】
  • 鎦-177-PSMA治療 : 你可能想知道的幾件事
  • 【和信醫訊vol.36】耳鳴?聽不清楚?可能是聽神經瘤作祟
  • 【和信醫訊vol.36】病從口入─來自牙周的癌症風險 基礎治療之重要及必要性

精選文章

食道癌 健檢與篩檢 醫師 病友園地 核子醫學 colorectal-cancer 行政人員 乳癌 鎦-177-PSMA 神經外科 lung-cancer COVID-19 紫羅蘭聯誼會 營養 pet-ct gynecologic-cancer 放射治療 腦膠質瘤 攝護腺癌 護理人員 醫學教室 和信一隅 專題報導 院長專欄 衛教 醫技人員 和信家族 癌症知識 癌症預防 癌症治療 癌症基本知識 照護知識 用藥知識 身心調適 生活習慣 飲食知識 病醫關係 病人故事 醫護故事 醫療環境與制度 和信點滴 和信登山鐵騎

和信醫訊_歡迎投稿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對《和信醫訊》的支持,看到這麼多富含醫學知識又真摯動人的文章,您是否也萌生許多想法,想分享給病友和醫療團隊呢?歡迎您將稿件寄至pressoffice@kfsyscc.org,隨信請附上您的真實姓名、單位職稱及聯絡電話,亦可提供文章附圖照片與相關說明。
【徵稿主題】醫訊提供多樣專欄,包括「專題報導」、「醫學創新/教室」、「和信家族/故事」、「病醫/病護/園地」、「病友園地」等,投稿字數建議超過600字。凡經採用刊登後,將依字數略贈禮券薄酬,以表感謝。刊出文章,非專屬授權和信醫院使用,作者也可自用。文章投稿相關問題,請洽和信醫院文教部:電話02-2897-0011分機3430。

和信醫院YOUTUBE頻道_歡迎訂閱與投稿

Kf Syscc和信醫院病人教育頻道

和信醫院YouTube「病人教育頻道」,旨在為使用華語的癌症病人與家屬提供先進、正確的癌症知識,以及病人抗癌的故事。歡迎您訂閱頻道,以及投稿自製影片,影片長度以1-5分鐘為限。我們將幫您上傳、分享影片,讓更多人看到您的故事。凡經和信醫院官網採用,並上傳至和信醫院YouTube頻道或經和信醫院Facebook粉絲專頁分享者,將依影片長度及內容,略贈禮券薄酬,以表感謝。投稿影片非專屬授權和信醫院使用,作者也可自用。影片投稿相關問題,請洽和信醫院文教部:電話02-2897-0011分機3430。

和信醫院Facebook粉絲專頁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Koo Foundation Sun Yat-Sen Cancer Center

COPYRIGHT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地址: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125號  
電話: (02)2897-0011 / (02)6603-0011  
隱私權保護政策   電腦版網頁
【重要消息】和信醫院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服務
詳細內容